30歲+內地人才流香港 雞娃不如雞
過往三十多年的人生中,文玉一直按部就班地過著,從小鎮做題家到名校畢業生。在大學裡,她秉持著“考上好大學就能找到好工作”的想法,沒想過要爭什麼,也沒想過讀研、出國,更不清楚雅思、托福和GRE有什麼區別。
畢業後,文玉進入傳媒業工作,做過一線記者,也負責過制作電視節目、網絡直播等,在這行幹了整整十一年。到了婚育的年紀,她順其自然步入家庭,結婚、生子。
但最近兩年發生的一些事情,讓她開始改變這條看似固定的人生路徑。在文玉成長的那個年代,雖然她考的是985高校,但感覺學習是輕輕松松的。而兒子從小學開始就被卷進賽道裡,她也想讓兒子過一個快樂的童年,但周圍的人都在發力,她不敢做那個“另類”。還有更多的無力感來源於工作,傳統媒體行業下行,理想與現實碰撞,生活表面的風平浪靜無法抵擋她內心的間歇性焦慮。
“我開始想改變,想找一條更好的出路。”在文玉茫然的時候,看到了“內地9所高校畢業生可申請香港(专题)‘高才通計劃’”的報道,她的母校在名單內。文玉跟校友聊天,對方告訴她,“只等了一天申請就獲批了”。
文玉准備材料只花了一周時間,3月底她遞交“高才通計劃”申請,5月中旬補交材料,6月初申請就獲批了。今年8月底,文玉跟單位領導提了離職,下定決心奔赴香港。“孩子卷來卷去,脫一層皮,雞娃不如雞自己。”

文玉的兒子。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重新認識香港
文玉申請的是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簡稱“高才通計劃”)。該計劃於2022年12月28日正式開放申請,主要面向世界高收入和高學歷群體,通過“高才通計劃”的申請人,無需預先找到工作,可獲准在港逗留兩年而不受其他逗留條件限制。
文玉看到“高才通計劃”後立即咨詢在深圳和香港的同學、朋友,才發現他們大多數都已經申請或獲批。
“身邊很多人勸我慎重,珍惜現在穩定的工作,可我卻隱隱感覺,機會來了。”對於文玉來說,這是個轉機,不僅是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更是對孩子的教育。
6月初申請獲批之後,7月份她決定親自去香港跑一趟考察。十幾年前到香港旅游時,她沒有很深的感受,這次再來香港,她重新認識這座有著“東方之珠”美譽的城市。
最為直觀的感受是市政方面,文玉覺得香港這座城市面積非常小,但空間利用很人性化,包括交通的設計、綠化和廊道。香港也變了不少,普通話、微信、支付寶的普及率很高,內地的人到這裡語言交流和出行消費毫無障礙。她覺得香港其實跟內地已經連在一起(电视剧)了。
文玉在香港住的旅館裡認識一位老鄉,5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她十幾歲到深圳打工,後來嫁到了香港。她打聽了一下文玉的收入,很是詫異,“怎麼可能這麼少”。她告訴文玉,在香港一位洗碗的阿姨可能月薪1萬港元,一位外賣員月薪或達3萬港元。
一位在香港定居的朋友也跟文玉講了很多關於香港的教育福利。她開始思考,如果自己成為這座城市的一份子,能夠享受到什麼社會福利。“香港開放、多元,更吸引我”,前往香港發展的念頭在文玉心中變得更加清晰和堅定。
11年前大學畢業,她沒有去到更遠的地方闖蕩;後來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她也沒有做出太大的改變。這次,她想勇敢做一次選擇,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這是一個機會,為什麼不去?”從香港回來之後,文玉向單位遞交了離職申請。
她計劃前期自己先過去香港,等工作和生活穩定之後,再把孩子接過去。考慮到香港的生活成本高,她計劃先在深圳的姐姐家裡過渡一段時間,平日會往返深圳和香港兩地,等適應了新環境之後,她再在香港租房。
香港發展機會多,她不擔心找不到工作。但薪資是一個現實的考量因素。傳媒行業的工資相對較低,她打算轉行,讀研選擇經管類或者市場類專業,就業轉到金融市場,“去一座城市要做它的主流業務”。讀研和工作的計劃是並行的,她一邊提升英語備戰雅思考試,申請研究生,一邊留意工作機會。
文玉注冊了多個香港主流求職網站的賬號,發現最大的障礙是語言關——英語和粵語。她大學考過英語六級,但已經十多年沒怎麼用到,如今寫一份英語求職簡歷都費勁。至於粵語,無論是看視頻還是聽歌,她需要一直盯著字幕看,想要達到正常交流水准都有難度。
一位老鄉告訴她,學習粵語要融入環境,可能到香港幾個月就習慣了。她信心大增,根據網友的攻略下載了粵語字典和視頻網站,空閒的時候學習。
她還了解到,香港雇員再培訓局有很多培訓課程,其中有針對新來港人士的粵語培訓,根據申請人的收入不同可以減免學費。
香港雇員再培訓局官網介紹,專為失業人士提供的就業掛鉤課程,費用全免;非就業掛鉤課程收費,如果沒有收入或每月收入為1.25萬港元或以下,可申請豁免繳費。
“現在信息流通越來越發達,大家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其他形式的生活,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如果能夠承擔得起成本,大家願意去接受變化。”文玉覺得,對於社會來說,變化是一種活躍的因子,她很珍惜。

文玉在香港拍攝的照片
中產父母的教育焦慮
在國內,教育被中產父母視為階層流動的重要通道,他們拼盡全力為下一代創造條件。美琪發現,身邊申請香港人才計劃的人,差不多80%都是為了孩子的教育。
美琪本科就讀於浙江大學,是市場營銷專業2005屆畢業生,從2007年開始在深圳生活,目前開了一家自己的公司。平時她只需要花部分時間打理公司,其余時間在家陪伴和教育兩個孩子,一個九歲,一個四歲。
今年1月13日,美琪申請“高才通計劃”,兩天後就獲批了,“流程很簡單,很容易就通過了”。她是從姐夫那裡得知這項計劃,而姐夫已經拿到了香港的永久居民身份。
美琪申報香港人才計劃主要也是為了孩子。她不想當“雞娃”的父母,讓孩子擁有較高的生活自由度,有戶外玩耍和旅游的時間。但這種學習強度跟一心一意備戰高考的孩子相比沒有競爭力。她甚至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能力通過普通高考考到自己的母校浙江大學。
孩子雖然還小,但她已經替他們考慮好了以後的路。孩子是美國籍,未來可能選擇到歐美留學,或者通過華僑生聯考回內地讀書,香港可以給孩子提供雙語的教育環境,距離深圳近,而且養老和醫療條件相對較好,未來可以給孩子減輕負擔。

美琪拍攝的中環匯豐
抱著同樣想法的還有家謙,他走的是“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簡稱“優才計劃”)。他坦言主要是為了孩子,“可以讓娃未來多個選擇”。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簡稱“DSE”)成績認可度較高,可以選擇海外學校就讀或者面試國內的知名高校,相比高考,考試人數較少,競爭較小。
亦柯申請的也是“優才計劃”,考慮的是孩子的教育。他本科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就讀行政管理專業,輔修金融,博士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就讀。目前他在上海一家公司工作,主要從事房地產工程管理和咨詢,年薪65萬元左右。妻子也是博士,在三甲醫院當醫生。
兩人育有一個兒子,孩子上的是國際幼兒園,他希望孩子有一個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擁有香港身份可以多一重保障”。
文玉深感,當下的競爭環境已經變了。她的大兒子上了小學三年級,是體育愛好者,喜歡踢足球。每天兒子都要訓練,回到家已經筋疲力盡,想躺床上休息一會再起來寫作業,結果兒子直接睡著了。文玉看到兒子那麼累,不忍心喊他。到了第二天清晨五六點,兒子驚醒,自動彈起來補寫作業。
孩子有時候會不開心地跟文玉說,老師只重視班上那些學習最好和最調皮的孩子,而不會關注大部分處於“夾心層”的普通孩子。文玉聽了這話,很失落。她想給孩子創造不一樣的教育環境,香港的教育更具國際化視野和人文關懷。
文玉覺得,按照現在的情況,孩子即便再怎麼努力,最多也只能考上一所普通985高校,找一份普通的工作,過著比較平淡的生活,不停為現實做出改變。“與其讓孩子不斷切換陌生的環境,去面對新的競爭,不如讓家長先去面對。”
孟理大學畢業後一直深耕美妝行業,在上海待了將近20年,擁有上海戶口,創立了自己的美妝公司,一年營收3-4億元。她申請“高才通計劃”也是為了孩子未來的教育做鋪墊。
兩個孩子從小就讀國際學校,在孟理看來,孩子適應不了公立學校的學習環境,未來會出國留學。距離較近、華人(专题)較多的香港和新加坡進入了她的選擇范圍。
她在香港和新加坡中反復比較地理距離、使用語言、消費水平等因素,最終還是選擇香港。因為拿新加坡身份,必須放棄中國國籍;但拿香港身份,還可以保留中國國籍。未來孩子可以憑借香港身份,通過華僑生聯考考到內地比較好的大學,分數線則會低很多;或者以本地生源的資格申請香港的大學,一年學費會便宜十幾萬,加上香港的大學會給本地生源80%的名額,競爭相對來說沒那麼激烈。
今年3月份,孟理開始著手准備申請,3月8日提交材料,4月11日獲批,5月初拿到香港居民身份證,整個過程很順利。拿到證件後,她開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申請過程,陸續有人跟她咨詢和交流,她順勢建了一個社群,目前群裡已經有300多人,其中將近200人主要關注子女教育。
“從群成員的訴求來看,60-70%的人都是以孩子教育作為出發點,年輕人則是想去香港看看發展機會。”孟理說道。

孟理的兩個孩子
“超過14萬宗申請,超過9萬宗獲批”
多重因素之下,內地大量高學歷、高收入人才湧入香港。
日前,澎湃新聞從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了解到,香港特區政府於去年12月底推出的一系列招攬人才措施,申請非常踴躍。自2022年12月28日推出至2023年8月31日,勞工及福利局共收到超過14萬宗申請,超過9萬宗獲批。此外,已有約5萬名申請人經各項人才入境計劃抵港,僅僅八個月就已超越每年至少輸入3.5萬名預計留港超過12個月的人才的目標。
在各項人才入境計劃中,“高才通計劃”反應尤其踴躍,由推出至2023年8月31日,勞工及福利局已接獲約4.6萬宗申請,批出約3.5萬宗申請。至於“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優化措施自2023年1月1日推出,截至8月31日已接獲約4.7萬宗申請,由於采取計分制,處理申請需時較長,至今超過1.2萬宗申請已經獲批,為計劃推出以來獲批宗數最多的一年。
“數字令人鼓舞,足見香港機遇處處,對全球人才仍有相當的吸引力。”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
談及香港為何迫切需要人才,孫玉菡解釋,過去三年的疫情影響了世界各地人才到港發展,香港本地人口結構的變化也使勞動人口出現下降的趨勢。面對區內和國際上的競爭,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公布一系列措施,更果斷進取吸納外來人才,補充和豐富香港的人才庫。
除“高才通計劃”外,香港人才引進計劃還包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計劃。
對比優才、專才等人才引進計劃,“高才通計劃”申請材料、流程更為簡單,主要是個人基礎證件、赴港同意書、納稅明細等,審批時間一般為四周。
“高才通計劃”將符合申請資格的申請者分為三類:A類,在緊接申請前一年,全年收入達港幣250萬元或以上(或等值外幣)的人士;B類,獲全球百強大學頒授學士學位、並在緊接申請前五年內累積至少三年工作經驗的人士;C類,在緊接申請前五年內,獲全球百強大學頒授學士學位,但工作經驗少於三年的人士。其中前兩類不設限額,C類申請受年度配額限制,且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分配。
在全球百強大學綜合名單中,符合條件的中國內地高校有九所,分別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優秀人才在全球流動性非常高,並會選擇流向發展機會最多的地方。”孫玉菡認為,香港擁有不少獨特優勢,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為人才提供龐大發展機遇及潛力。
香港特區政府在2023年最新的人才清單中,把涵蓋的9個行業領域下的13項專業增加至51項專業,涵蓋九個行業領域,包括商業支援;創意產業、藝術文化、表演藝術;發展及建造;環境技術服務;金融服務;醫療服務;創新科技;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以及海事服務。
孫玉菡向澎湃新聞表示,新增的專業是香港極需要的專業人才,擴大後的人才清單有助政府吸納更多高質素人才,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下香港成為“八大中心”的發展需要。
金融業成熱門就業方向
在孟理組建的300多人社群裡,大部分是申請“高才通計劃”獲批的,A類、B類、C類的均有。也有部分人拿到或者最近申請“優才計劃”,少數人通過了專才的申請,或者持IANG(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簽證。
總體來看,群裡80%的人剛拿到簽證,還在觀望和規劃的階段,其余大概20%的人已經抵達香港,或在香港找學校和工作。約有10%的人,有歐美的永久居民身份,包括加拿大(专题)、美國、澳大利亞和英國等等。他們把香港作為新的目的地,距離內地近,且能享受到特區的福利。
金融業是內地人才流入香港的熱門就業方向。孟理注意到,社群裡大約有20-30%的人選擇從事保險行業,她也打算從美妝行業跨界做保險。10年前,她在香港購買過重疾險。在她拿到香港身份之後,保險經理就立馬聯系她,問她要不要考慮加入保險行業。香港的保險業沒有坐班要求,很多工作流程都可以網絡操作,只要拉到客戶,再帶著客戶到香港簽單即可。
孟理入職的保險公司,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針對高才、優才專門推出了入職計劃,可以預付工資,每個月預付2-8萬港元不等,相應也會有業績要求,業績越高,工資越多。如果能完成一定的業績目標,年收入可高達100萬港元。
8月份,孟理去香港辦理了入職手續,公司的引進計劃招攬了不少人才,她算是較早入職的,排在第三十幾位。入職之後,她發現在香港從事保險業門檻較高,很多都是精英人士,碩士、博士比比皆是,跟國內的保險代理人並不一樣。
她的保險經理曾是國內一家媒體公司的市場總監,7年前從上海來到香港,從事保險業,一開始是內地香港兩頭跑,後來幹脆全職做,收入翻了10倍,現在已經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胡家禾從香港大學金融碩士畢業後便一直留港工作,從事咨詢服務行業。在“高才通計劃”開放申請後,她父親的很多同學找到她咨詢,他們的申請都陸續獲批了。
而父親胡興發卻比較抗拒,“拿了香港身份就意味著放棄內地的戶口和養老金”。她的父親胡興發於1985年7月畢業於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的前身)電力工程系高電壓技術及設備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電力行業。
最終為了一家人團聚,胡興發還是選擇到港工作。今年3月,胡興發申請“高才通計劃”B類,提交申請後,沒幾天便獲批了,6月拿到香港居民身份證,7月便攜妻子奔赴香港“再就業”,與女兒相聚。
考慮到續簽問題,年滿60歲的胡興發選擇轉業,受女兒影響,他計劃從電力工程跨到金融行業。近期,胡興發在學習金融知識,准備考取金融牌照,老花眼是他再學習的較大障礙。
胡興發壓力頗大,擔憂無法通過考試,經常找女兒傾訴。胡佳禾鼓勵他說,想在香港長期發展,需要繼續努力。

胡興發准備金融牌照考試
安迪也在思考要不要回香港的金融行業工作。他在美國的大學讀本科,專業是金融學,2021年畢業後留美工作。為了方便跟國內的父母團聚,他在留意香港的機會,申請的“優才計劃”和“高才通計劃”均已獲批。香港的金融行業發展較好,薪資較高,機會較多,他覺得對於從海外讀完本科歸國的年輕人來說,可能更能適應香港的工作環境。
擔憂續簽問題
對於眾多申請者而言,“高才通計劃”獲批並不算難,難的是續簽,以及拿到香港的永久居民身份證。
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官網顯示,申請延長逗留期限的條件是:申請人必須已獲得聘用,而受聘從事的工作須通常是由學位持有人、或由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術資格、經證明的專業能力及/或備有文件證明的有關經驗和成就的人士擔任,以及該職位的薪酬福利條件須達到市場水平。申請如獲批准,申請人通常會獲准以3-3年的模式在港延期逗留,而不受其他逗留條件限制。
在文玉看來,關於續簽的說明比較模糊。如若不能續簽,意味著幾年的努力付諸東流,一時間難以回到原來的城市,需要重新找工作,社保、公積金面臨斷交。更麻煩的是,孩子的學習中斷,需要重新回內地找學校。
“作為普通的打工人,我擔心,風風火火辭職赴香港逐夢,最後灰頭土臉回來。”文玉說道。在她身邊,大多數申請獲批的朋友只是把“高才通”當作加強版通行證,並沒有真想把生活重心遷到香港。
美琪也坦言,身邊大部分人擔心的還是續簽問題。由於香港的生活成本高、房價高,居住面積狹小,部分人不願意長期在香港生活,還是留在內地,平時主要通過做自由度、靈活度較高的兼職工作,或者遠程辦公獲得薪酬在香港繳納個稅。
很多人對於一年內應該要在香港住夠多少天,獲得多少年薪,以及每年繳納多少個稅才能續簽並不清晰。美琪曾給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發過郵件咨詢續簽問題,得到的答復主要還是綜合考慮行業平均薪酬標准、合理的居留時間等因素。
在孟理看來,續簽沒什麼大問題。“高才通計劃”續簽主要有兩條路徑,要麼就是在香港找一份工作,要麼就是自己開創一份新事業。她為此做了三手准備:第一,自己開了一家公司;第二,入職一家保險公司;第三,計劃申請“優才計劃”。
孟理坦言,“高才通計劃”發布後,很多人申請,但還沒有續簽的案例可以供參考。大家都摸著石頭過河,自己也“打個樣”,給社群的人參考。
安迪打算,如果決定回香港,就要爭取拿到香港的永久居民身份,這是很多人申請“優才計劃”和“高才通計劃”的動力。未來即便引人的政策有所調整,香港對於人才的渴求不變,他並不擔憂續簽的問題。

孟理拍攝的香港
前不久,胡興發參加了由華科香港校友會、深圳和北京校友會聯合舉辦的香港高才申請、續簽子女教育官方解讀活動。他從會上了解到,續簽及永居主要的參考要素包括:不在港的區間、次數以及原因;是否在香港有慣常住所;是否受雇於香港本土公司;以及家庭主要成員(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所在地。
針對申請者們普遍擔憂續簽、子女教育、配偶就業和購房問題,孫玉菡告訴澎湃新聞,勞工及福利局成立的“香港人才服務窗口”,專責制訂針對性的策略,聯系及招攬不同產業的人才,積極對外宣傳香港,統籌駐外的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推廣香港優勢和機遇及招攬人才措施,從而吸引更多人才到港發展。此外,“香港人才服務窗口”會提供一站式的資訊及落戶配套支援,處理各地人才對入境計劃的查詢及提供其他支援服務,為他們提供合適的支援,融入社區,以港為家。
(文中的受訪者文玉、美琪、家謙、亦柯、孟理、胡家禾、胡興發、安迪均為化名)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