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加拿大到美國 印度瘋狂搞暗殺
從加拿大到美國,印度瘋狂在海外搞“暗殺”,拜登尷尬了
近年來美國一直在嘗試拉攏印度,美國甚至還別有心裁地設計出了一套美日印澳“四方會談”,之前莫迪訪美時,拜登和美國國會給予了非常高的禮遇,拜登甚至還允許美國通用電氣在印度生產印度軍機上所使用的噴氣發動機,這可是變相的一個技術分享。
為了拉攏印度,美國可謂是真的不遺余力,不過很快美印之間的裂痕出現了。之前美國駐印大使曾親口透露:在G20峰會期間,莫迪曾邀請拜登在明年1月份訪問印度。但很奇怪的是,自始至終白宮竟然沒有宣布此事。更有意思的是,隨著1月份將至,白宮竟然表示目前沒有拜登出行的計劃可以公布。這就引起了媒體輿論的廣泛質疑:拜登可能不去了。
為了拉攏印度,美國可不少出血本,裡子、面子都給足了印度

看到這一點,外界可能要更加奇怪了:為了拉攏印度,拜登之前可謂不惜血本,現在僅僅是往印度跑一趟,拜登竟然不樂意了,難道他不害怕讓莫迪難堪,讓美國之前拉攏印度的努力都大打折扣嗎?當討論了這個質疑點時,外界突然想到了這麼一件事,印度正在美國吃官司,莫迪政府似乎與一起暗殺活動掛上了鉤。在美國搞暗殺,這個問題可就有點大了。值得注意的是,類似的事件在加拿大和印度之間也曾上演過相同的戲碼。當時加拿大與印度可謂鬧得不可開交,兩國甚至到了驅逐外交人員,停止發放簽證的地步。
總之,西方在不斷嘗試拉攏印度的同時,印度的一些做法卻悄然埋下了他們之間的裂痕。本篇就來探討一下來自印度的暗殺以及美印之間微妙的關系變化。
(一)過去幾年,美國為了拉攏印度,那可這是下足了功夫,甚至是不惜血本
日前《環球時報》發表了一篇報道,這則報道的標題很有意思:拜登可能不會接受訪印邀請。這裡的印指的是印度,而非印尼。
剛開始看到這一個標題時令人有些納悶:進入21世紀後,歷屆美國政府幾乎都在拉攏印度,即使不是極力拉攏,也是盡可能地維持與印度之間的密切、友好關系。到了拜登上台後,拉攏印度的力度可謂更大。簡單舉幾個例子。
其一,為了拉攏印度,拜登政府別出心裁地設計出了一套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機制”。這套機制很有意思,日本、澳大利亞原本就是美國的親密盟友,如果說這一機制是為了更深入地密切三國之間的關系,顯然沒有那個必要,美國設計這套對話機制的目標是印度。美國想形成一個年度型美印國家領導人對話,估計是考慮到形單影只,所以把自己在亞太地區的兩個最有分量的盟友都直接叫上了。
為了拉動印度,美國組建了“3+1”模式,即美日印澳“四方對話機制”

這就好比是美國想為印度准備一個飯局,但考慮到兩個人太冷清了,所以特別叫上自己的兩個親密小弟參加這一飯局。然後形成“三對一”的對話。所以這個對話體制其實也可以稱為“美日澳—印”對話。美國拉著兩個分量極重的小弟與印度拉關系,不得不說,如果從外交層面進行評判的話,這是很給印度面子的一件事。
其二,為了拉攏印度,6月底莫迪訪美時,拜登給予了非常高的禮遇。為了進一步拉攏印度,拜登甚至還同意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跑到印度生產印度軍機上所使用的發動機。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生產”可不是單獨生產,而是聯合生產,中間涉及一定的技術分享和准讓。軍機的發動機可不是一般的零部件,發動機生產技術更被認為是一個國家的軍工技術絕密。美國為了印度會作出這麼大的讓步,這可真夠不遺余力的。
在這次的訪美期間,美國國會也給予了莫迪非常高的禮遇,特地讓他跑到美國國會演講,會後有一群美國議員還排隊找莫迪要簽名。這是莫迪擔任總理第二次在美國國會演講。對於他國領導人而言,能夠跑到美國國會演講可是一個不小的分量,那基本上都是美國的親密盟友,莫迪竟然受邀兩次,這可真夠令人側目的。再看看美國的其他盟友,在美國國會演講的次數能夠超越莫迪的寥寥無幾,尹錫悅目前不過才1次,岸田上台後甚至都沒有去過。美國為了拉攏莫迪也是拼了。
第三個例子:俄烏沖突爆發後,美國對俄羅斯進行嚴厲的制裁,尤其是在俄羅斯的財政命脈油氣方面,更是施以重手。但印度的做法很有意思,面對俄羅斯打折出售的石油,印度拼命地進口,而且還是光明正大地進口,從俄羅斯出發的油輪層出不窮地跑到印度港口卸油。對於這一情況,美國私下裡可不少與印度展開協調,不過印度拒絕了美國的要求,最後美國沒有辦法,處於拉攏印度的要求,美國捏了捏鼻子認了,如果換成是其他國家的話,估計早就被美國制裁了,但當遇到印度時,美國忍了。
第四個例子:G20峰會結束後,印度和加拿大之間的外交關系出現了裂痕。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公開指責莫迪政府派人在加拿大暗殺了錫克教徒,隨後印度和加拿大之間上演了驅逐外交人員、停發簽證等。按照常規邏輯判斷,美國似乎應該站在自己的鐵杆盟友加拿大這一步,但是一看到印度,美國出於拉攏印度的考量又憋了下來。拜登作為一個美國老牌政客,把西方的社會價值觀、意識形態看得非常重。如果說是其他國家跑到西方陣營內部的加拿大搞暗殺,估計拜登政府直接就開始譴責、制裁了。但看到印度,拜登忍了,做了一番模糊的描述,然後就沒了下文。
之前因為錫克教分離主義者被暗殺事件,印度和加拿大外交關系一度很緊張

(二)美國拉攏印度的主要因素在於需要後者配合其“大國競爭”戰略
總之,拜登為了拉攏印度那可真是下了血本,面子、裡子幾乎都給足了印度。看到這一點,估計有朋友要問了:為何美國如此下血本地要拉攏印度呢?很簡單,美國的“大國競爭”戰略非常需要印度的配合。
其一,特朗普時期把奧巴馬時期的亞太政策“亞太再平衡”做了一個升級,即“印太戰略”。“印太戰略”的主要目標是誰,相信不言自明。而“印太戰略”中的“印”從廣義上理解可以說是印度洋,狹義上其實指的就是印度。在美國看來,印度的戰略位置實在太重要了,他可以從另一個方向圍堵他的北方鄰居,從而配合美國在西太平洋方向的圍堵。
其二,出於歷史原因,印度長期使用的是俄式武器,因此俄印之間的軍火貿易非常熱絡。而軍火貿易可不是一般的貿易,它並非交錢買東西就完事了,後續的軍火裝備升級都離不來軍火賣家。受軍火貿易的拉攏,俄印之間的關系一直非常緊密。
美國很清楚,軍工貿易是俄羅斯對外出口的一大外匯收入,也是俄羅斯發展地區影響力的一個抓手。所以美國極力想把印度這個最大買家從俄式武器采購體系剝離出來,進而徹底孤立俄羅斯,把印度拉進自己的陣營。所以這也是美國一直盡力拉攏印度的一個重要原因。
既然如此,按理說,拜登訪問印度似乎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操作,因為拜登的印度之行毫無疑問會進一步拉近印度與美國之間的關系。而且對拜登而言之前那麼大的血本都已經出去了,現在往印度跑一趟又何嘗不可呢?所以當看到拜登可能不去印度了,這很令人詫異。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印度的地理位置很重要,為了“印太戰略”,拜登極力拉攏印度,莫迪成了西方的座上賓

《環球時報》是這麼說的:明年1月份是印度的共和國日,按照慣例,印度要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之前美國駐印度大使透露:在G20峰會上,莫迪向拜登發出邀請,希望他能夠在明年1月份訪印,並作為主賓參加印度這一非常重要的慶祝日活動。說起來,莫迪是希望拜登能夠跑到印度為他撐場子,因為明年是印度的選舉年,莫迪需要打選戰,如果拜登明年能夠來的話,毫無疑問對莫迪而言將是一個非常大的助選。
但奇怪的是,對於這一能夠拉近美印距離的訪問,白宮始終沒有吐口。就在日前的12月12日,當記者問及此事時,白宮官員依舊表示:他們目前沒有拜登的出行計劃可以宣布的。這可讓外界感到疑惑:難道拜登不去了?根據知情人士的透露:拜登的印度之行恐怕難以成行。換句話說:其實就是拜登不去了。當看到這一點時,外界紛紛把目光投向了與莫迪政府有關的一起暗殺事件。
這次的暗殺對象依舊是錫克教徒,不過它可不是加拿大發生的那一起,這起暗殺事件發生在美國。11月末,美國檢方提出了一個訴訟,指控印度官員在美國策劃暗殺錫克教分離主義者,特別指出的是,這起暗殺活動未遂。
(三)錫克教分離勢力一直是印度的眼中釘,莫迪把暗殺活動搞到了美國和加拿大
在美國國內搞暗殺,這種情況可就有點嚴重了,前面也提過了,拜登作為一個老牌政客特別看重西方的社會價值觀,有他國勢力在美國國內搞暗殺,這還得了!雖然美國檢方指控的是印度官員,但是看到錫克教分離主義者,明眼人都很清楚,這與莫迪政府又脫不了關系。在這裡就有必要提一下印度國內的錫克教分離主義問題,這究竟是什麼問題以至於印度頻頻跑到西方搞暗殺呢?
錫克教分離主義問題是印度國內的老問題,涉及國家領土主權,印度政府對此采取零容忍政策

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多教徒國家,除了印度教之外,還有穆斯林、錫克教等。值得注意的是,錫克教在印度的人數可不少,即使現在在最北部的旁遮普邦也有1800萬的錫克教徒。1800萬?聽起來不是一個小數字,不過如果放到印度龐大的人口基數上,這一數字可就小很多了。
二戰結束之後,穆盟強烈要求印巴分治,最終“蒙巴頓方案”出爐,英屬印度被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過這兩個國家主要是教派為標准進行分治的。看到這一幕,錫克教可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既然穆斯林能組建自己的國家巴基斯塔,為何錫克教不能組建自己的國家呢?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錫克教分離主義興起,說來也巧,錫克教徒所主居的旁遮普恰好位於印巴邊境。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錫克教分離主義開始在印度國內蓬勃發展,對於分裂領土的活動,印度怎麼能夠允許呢?1984年錫克教分離主義勢力與印度軍隊之際爆發了直接的沖突。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甚至在這場教派沖突中遭遇暗殺身亡。隨後這種夾雜分離主義和教派矛盾的沖突越鬧越大,最終錫克教分離主義被遏制,很多分離主義跑到歐美國家,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來自印度的錫克教分離主義者在歐美發展得似乎很不錯,有很多人甚至直接扎下了根,例如在加拿大,錫克教徒人口直接達到了50萬,他們通過選舉政治甚至在加拿大政壇還發揮著一定的影響力。
不過近年來,錫克教分離主義在印度正死灰復燃,又很多海外的錫克教徒甚至也參與其中,對於這種情況,莫迪政府怎麼能夠允許呢?而且莫迪的印度教意識形態很重,他絕不會允許這種分離情況出現。所以很快莫迪政府行動了,這也是為何印度對歐美這些錫克教分離主義者搞暗殺的重要原因。
一般而言,在西方搞暗殺可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難道莫迪不擔心西方國家反彈嗎?說來也有意思,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對印度的不斷拉攏早已讓莫迪心中有恃無恐,他很清楚:西方現在需要自己,不可能與自己翻臉。而且之前美國在印度身上做了這麼的“投資”,美國可能會因為這些時間與印度翻臉,直接讓之前的“投資”打水漂嗎?
跑到美國和加拿大搞暗殺,莫迪政府有恃無恐,因為他很清楚西方需要印度

所以這場美國檢方雖然指控的是印度官員,但恐怕明眼人都很清楚:其實背後的真正指揮是莫迪。
這次印度“暗殺”未遂的錫克教分離主義者潘農有美國國籍,在拜登政府看來,莫迪政府在美國土地上搞“暗殺”,而且目標還是美國公民,這怎麼會允許呢?所以包括FBI負責人在內的美國官員正陸續訪問印度,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這起與印度有關的暗殺事件。
不得不說,印度玩得似乎有點大,不僅在加拿大搞暗殺,還跑到美國搞暗殺,看來莫迪可真夠有恃無恐的。不過目前最尷尬的就是拜登,首先印度的做法顯然違背了美國的價值觀,在美國領土上暗殺美國公民,這怎麼能夠允許呢?但如果拜登提出抗議,甚至一些懲罰措施的話,那情況可能會更嚴重,它會讓美印關系出現裂痕,之前拜登為拉攏印度所做的一切顯然會打水漂。所以當前拜登確實很尷尬。也難怪當談到拜登可能不去印度時媒體輿論都把目光放到“印度對潘農的暗殺未遂”事件上。
此外,還有一個點非常不確定:如果美國檢方調查的最終結果直接與莫迪政府的官員,到時拜登政府又該怎麼辦呢?譴責甚至制裁涉事的印度官員,如果這樣美印關系以及“印太”戰略可就有點危險了;裝作沒看見或是象征性地譴責,那美國輿論可就要沸騰了。
現實很復雜,因為暗殺事件,拜登在處理美印關系時有些尷尬

不過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到美印關系的脆弱性。拜登和莫迪都想通過加強兩國關系的方式來謀取更大的地緣政治利益,但現實卻遠比他們想象得更加復雜。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