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08 | 來源: ZAKER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烏克蘭危機 | 字體: 小 中 大
在俄烏戰爭的陰影下,一個長期被忽視的悲劇正逐漸浮出水面——烏克蘭男性成為俄軍性暴力受害者的事實,正撕開戰爭罪行的另一道血腥傷口。據 Le Monde 最新調查報道,許多遭受性侵的烏克蘭男性因社會偏見與羞恥感選擇沉默,而他們的創傷正在國際社會的忽視中潰爛。
“他們用槍指著我的頭,然後輪流侵犯我。”化名“安德烈”的32歲烏克蘭士兵顫抖著回憶。2023年,他在東部戰線被俘後,遭遇了俄軍士兵長達數小時的性虐待。類似案例並非孤例:烏克蘭人權組織“自由之聲”(Voice of Freedom)記錄顯示,自2022年開戰以來,至少147名男性軍人或平民遭遇系統性性暴力,但實際數字可能更高——因為絕大多數受害者拒絕公開指控。
社會對男性受害者的刻板印象成為告發的阻礙。基輔心理援助中心負責人奧莉加·科瓦連科(Olga Kovalenko)坦言:“許多受害者擔心被貼上‘軟弱’標簽,甚至遭到二次傷害。”一名曾為受害士兵提供治療的醫生匿名透露,一名19歲新兵因不堪羞辱試圖自殺,他反復說:寧願死在戰場上。
然而,這些罪行可能被刻意掩蓋。聯合國烏克蘭危機獨立調查委員會2024年報告指出,俄軍常將性暴力作為“摧毀抵抗意志的工具”,但相關調查因證據收集困難而舉步維艱。海牙國際刑事法院(ICC)檢察官卡裡姆·汗(Karim Khan)曾公開呼吁受害者挺身而出,但至今僅有3起涉及男性受害者的案件進入司法程序。
這場沉默的苦難背後,是國際法的無力與現實政治的冰冷。盡管《羅馬規約》明確將性暴力列為戰爭罪,但俄羅斯早在2016年就拒絕承認ICC管轄權。而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支持也鮮少提及這一議題——烏克蘭人權專員德米特羅·盧比涅茨(Dmytro Lubinets)直言:“我們需要更多專業心理支持和司法援助,而不僅是武器。”-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梅德韋傑夫警告:這是烏克蘭最後的機會
- 一大家出國旅游玩這個 差點悲劇了
- 美國必須動用所有的工具來打敗中國
- 韓媒:孫興慜前女友同時告知兩名男子其懷孕消息,引發敲詐案關鍵轉折點
-
- 溫哥華資深地產經紀 工作誠信認真
- 物價漲 加國人不買這10種日常用品
- 淑妃控告溥儀虐待 內容曝光 溥儀崩潰
- 頭發每天洗還是隔天洗?很多人都做錯了…
- 大溫房市新現象:房源多買家看花眼
- 陳紅參加兒子美國大學畢業典禮!兒媳長相歐美范
-
- "我的房子,寧可空著也不租給老人"...
- 離譜!新能源汽車維修成了高危職業
- 俄需要達成怎樣的特別軍事行動結果?普京回應
- 溫哥華牙醫診所 經驗豐富服務全面
- 朝鮮派兵援俄惹禍:烏克蘭或向國際法院起訴金正恩?
- 住房危機 大溫超過2千套公寓空置
-
- 罕見使用"清除"一詞,美對中發出強硬信號
- 中國出口稀土需填寫最終用戶,進一步封堵漏洞
- 態度"急轉彎"?賴清德將兩岸統一比作"公司並購"
- 美國前總統拜登患癌,中文互聯網一片幸災樂禍?
- 台長"心碎" 美國之音大規模裁員
- 雨天還開飛車?溫村汽車翻了底朝天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