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為何獨虐東南亞?對等關稅下的非對稱戰爭
近日,美國特朗普政府以“對等關稅”名義對全球主要貿易伙伴加征高額關稅,東南亞國家成為重災區。“對等關稅”高於30%的國家中,有近一半是東南亞國家(如圖1)。其中,四個東南亞國家關稅甚至超過了40%,分別是柬埔寨(49%)、老撾(48%)、越南(46%)、緬甸(44%)。
為何東南亞國家成為特朗普關稅政策核心重災區?這一現象的核心邏輯在於東南亞對美貿易順差的規模、經濟結構的脆弱性以及大國博弈的交織。這種差異化的關稅設計,既暴露了美國對東南亞制造業崛起的警惕,也反映了東南亞國家在中美博弈中的戰略困境。

圖1 “對等關稅”高於30%的國家(圖片來源:筆者自制)
一、東南亞高關稅的根源:結構性依附與大國博弈的交織
東南亞國家之所以成為美國“對等關稅”的主要目標,源於其經濟結構、地緣位置與全球產業鏈分工的復雜互動。
首先,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出口,尤其是對美出口。東南亞國家對美貿易順差成為高關稅的直接導火索。以越南為例,2024年對美貿易順差達1235億美元,僅次於中國和墨西哥,其紡織、電子等產業深度嵌入美國市場。這種依賴使得東南亞成為美國貿易逆差的直接“標靶”。特朗普政府將貿易逆差視為“不公平”的象征,試圖通過高關稅迫使東南亞調整出口結構,甚至倒逼制造業回流美國。東南亞國家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遠超其他國家,且缺乏自主品牌和技術壁壘,難以通過產業升級對沖關稅沖擊,這種依附性使美國在博弈中占據絕對優勢。

圖2 東南亞物流港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其次,東南亞國家因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成為大國博弈重要節點。美國加稅的邏輯之一,正是遏制中國通過東南亞“繞道出口”中間產品。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從中國轉移至越南、柬埔寨等國,形成“中國+1”的供應鏈模式。然而,這種轉移並未改變東南亞對美出口的中間品依賴,其出口本質上是“中國制造+東南亞組裝”的延伸。美國對越南、柬埔寨的高關稅,本質上是試圖切斷中國與東南亞的產業鏈聯動,削弱中國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影響力。
第三,東南亞產業補貼與政策競爭的隱性沖突。東南亞國家為吸引外資,普遍采取稅收優惠、土地補貼等政策。低廉的勞動力和政府的補貼政策構成了這些國家維持競爭力的根本。美國將此類順差視為“制度性不公平”的產物,認為東南亞通過低勞動力成本和寬松環保政策獲取競爭優勢。特朗普政府將關稅與“對等原則”掛鉤,實質是以單邊手段迫使東南亞放棄產業保護政策,開放市場以平衡貿易利益。
二、高關稅帶來的沖擊:從地區震蕩到全球重構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