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06 | 來源: 黑噪音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我看了一下,持這個觀點的作者總是列舉各種宏大的數據,比如中國每年銷售數以億計的家電、手機、汽車,或者電商消費節日中創下的驚人交易總額,試圖證明中國在全球消費市場中獨一無二。
他們的進一步邏輯是,中國在貿易上可以不依賴全球市場,以及美國人也沒有吹的那麼有錢。
然而,這只是一種“總量幻覺”。
我可以舉一個例子,中國GDP總量達到美國的65%,給人感覺很厲害。但當年日本經濟巔峰時期,日本作為只有中國一個省的面積和人口體量,它的GDP總量其實也達到了美國的65%,人均GDP更是超過美國(中國只有美國的6分之1)。
如果進一步深入分析“消費市場”的真正含義,就會發現“中國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這個說法其實存在明顯誤導。
首先,不要混淆“消費量”與“消費力”。
中國確實是一個人口大國,在許多消費品類中,銷售數量居全球前列。比如,中國每年售出數千萬台冰箱、空調、手機,在電動汽車市場也已進入全球前列。
但這些“量”本質上是人口規模帶來的結果,而不是“人均消費力”的體現。
消費市場的真正衡量標准,不是“賣出多少台冰箱”,而是“每個人願意、能夠為消費支付多少錢”。
美國人口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但美國消費者的平均購買力遠超中國。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3年美國人均消費支出為約31,000美元,而中國的人均消費支出只有約4,700美元,差距達到6倍多(數據來源:CEIC)。
換句話說,美國的中產階級可以買下兩三輛車、定期旅行、購買高品質醫療和教育服務,而中國許多家庭還在精打細算基本生活開支。
從消費“質量”和“深度”來看,中國仍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其次,“總量大”並不等於“市場強”。
有人可能會說:就算人均低,但中國市場總量大啊。這是一個常見的邏輯陷阱。
事實上,對於絕大多數國際品牌或高附加值產業來說,他們關心的是“願意為價值買單的客戶密度”。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高端品牌首選美國、日本、歐洲,而不是中國。蘋果、特斯拉、LV、Gucci等公司的財報都顯示:它們在中國的銷量增長遠不如在歐美市場的利潤率高。
下圖為蘋果公司利潤來源:-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陸媒:中美雞爪貿易大戰 中國贏了 歐洲開心
- 跌至全球第3 中國減持美債釋放什麼信號?
- 印度國防智庫:中國直接參與了印巴沖突
- 小馬哥和小澤在雨中相擁,不願分開
- 溫哥華牙醫 采用先進技術最新設備
-
- 這裡兩層海濱旗艦大型餐廳將開業
- 溫哥華國際機場榮獲全球最佳機場的獨特殊榮
- 小孩被激流卷走 漁民用無人機救起
- 續命了!bay經典條紋要賣給他們家
- 更多人受傷 Costco這款網紅再召回
- 瀏陽煙花出口商:美客戶比我們更急...
-
- 卡尼"跪"了:對美關稅近"清零" 全網怒轟
- 美越貿易談判之際 越南豪送川普集團15億美元
- 溫哥華牙醫診所 經驗豐富服務全面
- 魔鬼藏在細節中,日內瓦協議中共自取其辱
- 智庫:加國聯邦應裁員6.4萬 省百億
- "美國客戶比我們還急"!中國廠家"電話被打爆"
-
- 最高近8000 加拿大兒童福利金又漲,馬上到賬
- 曾經不堪設想的局面,如何變成美中貿易新常態
- 前所未有!2萬+留學生在加拿大申請難民
- 震驚加國 這黨領導人去年花883萬
- 英偉達大漲!全球總部將設在台灣 簽下大單
- 大換血!加國新內閣宣誓!方慧蘭留任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