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3 | 来源: 妞小多的妈咪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说到朋友,在中国长大的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三国演义里的拜把子和武侠小说里的歃血为盟,“朋友”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类亲属”的存在。而远赴异国他乡的我们总是希望孩子“交好朋友”,最好是“华人背景”、“家庭相似”,“文化相通” ,彼此来往密切、家长也熟悉、可以互相照应。但是在美国成长的华人孩子,没有这种“重情义”“江湖义气”“集体主义”的文化影响 他们的交友逻辑,其实和我们非常不同。在以西方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影响下,他们的友情建立、维系和表达方式,早就是“美国模式”了。
一、他们的友情,不是我们熟悉的那种“深入”
很多父母困惑:“他们明明认识好久了,怎么从来不一起玩?”“才刚一起参加完活动,怎么见面也不打个招呼?”其实,这就是美国青少年的社交逻辑:重视边界感和兴趣契合,轻社交、高流动性。
美国孩子的友情,往往是围绕兴趣建立的,比如一起参加运动队、乐队、STEM俱乐部、公益组织青少年团契等。他们可以今天是“bestie”,明天就“move on”,而彼此都不太介意。不是因为不重视朋友,而是他们不太“绑定”人际关系,也不轻易“入侵”彼此生活。
这与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深交”不同。我们习惯的是“要么不深交,要么交心到底”,“朋友就是亲人”“朋友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但在美国文化中,边界感本身就是一种尊重,关系虽浅,但并不虚假:在以基督教为基础产生的“爱人如己”,“善待陌生人”的“邻舍”文化影响下,不一定需要成为朋友、建立私人关系才能互帮互助,因此对交朋友这件事少了很多潜在的要求和期待。
二、交友圈不能只限定“华人孩子”
很多华人父母有一种安全感倾向:希望孩子和“自己人”玩,最好是其他华人孩子、说中文、吃中餐、家庭背景相近。但在美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华人本就不多,如果强行圈定“华人朋友”,不仅狭窄了孩子的社交圈,还可能让孩子错失更多元的成长机会。很多华人孩子,因为父母的这种限定,潜意识里划定圈子,反而边缘化了自己。
更何况,很多“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的思维已经是以英语为母语、以当地文化为根。,“同文化背景”对他们来说,可能远不如“同兴趣、聊得来”来得重要。
三、父母要做的,是“提供平台”,不是“代为交友”
身为父母,我们当然希望孩子有良好的朋友圈,远离不良影响。但是当我们用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套在孩子身上时,往往就会感到迷惑、挫败,甚至怀疑自己留在美国是不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其实我们能做的,就是放平心态,是提供一个健康和安全的交友平台,而不是替他们筛选朋友:
• 鼓励孩子参与公益组织、社区志愿者、青少年团契、学校社团等有共同目标的团体;
• 提供家里作为安全的“hangout space”,欢迎他们的朋友来家里聚;
• 尊重孩子与不同族裔、不同背景朋友之间的选择,不带偏见地了解他们的社交世界。
无论何种文化环境,能找到愿意花时间、一起做事、彼此尊重和舒服相处的人,就是健康有效的友情开始。孩子交朋友,不只是交朋友,更是在塑造自我认同、练习社交能力、理解不同文化的过程。
结语:做支持者,而不是控制者
很多第一代华人父母,成长于一个“友情讲深情”的文化,也许会觉得美国的交友方式“太随意”、“不够真诚”。但别忘了:孩子面对当然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途径。
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不是把他们拉回我们的“模式”,而是陪伴他们,找到好的平台,引导和培养他们在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下都能找到喜欢和自己花时间在一起的人,这样才是有效的交友模式。-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女子持加拿大护照美国转机被拒:关小黑屋5小时
- 姚滨彬持枪误杀李超,是电视剧《借命而生》最大的逻辑漏洞
- "美国客户比我们还急"!中国厂家"电话被打爆"
- 网友曝光加国这家大超市商品"缩水"
- 加国华裔男星求婚成功 女方秀钻戒
-
- 孙俪女儿英国拉丁舞夺冠 男老师强吻上热搜
- 温哥华资深贷款专家 解决贷款需求
- 女大生在美违规转弯 被送进拘留所
- 中国困境:中年失业 青年蛰居 老年养家
- 赶紧加油!本周大温油价就要起飞
- 华裔转售Costco爆款 轻松赚600刀
-
- 广东耗资10亿豪宅将被强拆 引爆舆论
- 传白宫致函中共 对北京提出四项要求
- 挂了半年 西温千万豪宅再降300万
- 中国军事科技战力 首次得以在实战中验证
- 中美贸易战休战90天 股市应声上涨
- 传中美瑞士贸易谈判早上不欢而散
-
- 德美联手军援升级 乌军如虎添翼
- 黄仁勋中东行抱回大单! 股价应声大涨
- 加国"百万房主"尴尬 穷到只剩下房
- 振龙电器 各类热销家电 种类齐全
- 王兴兴最新发声:我们非常缺人,所有岗位都缺!
- 新内阁将很精简 超过一半是新面孔
-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