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3 | 來源: 一點資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這不是幻想,而是NASA在2020年通過開普勒任務與最新統計模型推算出的結論:銀河系中,可能存在多達3億顆“類地行星”——也就是可能具備生命條件的“另一個地球”。
為什麼說“類地行星”可能多達3億顆?
這一數據來自NASA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長達9年的觀測成果。
從2009年到2018年,開普勒望遠鏡連續監測了超過53萬顆恒星的光變現象,用的是一種叫做“凌日法”的技術。
簡單來說:當一顆行星從它的母恒星前方經過時,會遮擋光線;這種極其微弱的亮度變化,可以揭示其大小、軌道周期、距離恒星的遠近;
如果一顆行星位於“宜居帶”——即距離適中、可能存在液態水,那就可能適合生命存在。
開普勒團隊發現,在類太陽恒星中,大約有37%擁有至少一顆“類地宜居行星”。
把這個比例乘上銀河系中大約1000億顆恒星,再考慮恒星類型分布、觀測盲區等因素,最終得出一個驚人的估算:銀河系中可能存在2億~3億顆具備潛在生命條件的類地行星。
這是一個保守估計。
最近的“另一個地球”,可能離我們只有20光年
2017年,歐洲南方天文台宣布發現一個距離我們約40光年的恒星系統:TRAPPIST-1。
它是一顆紅矮星,周圍環繞著7顆類地行星,其中3顆位於宜居帶,可能存在液態水。
而2016年,科學家在比鄰星——也就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發現了一顆行星:比鄰星b。
它的質量與地球相近,距離母星適中,推測可能擁有大氣層與液態水。
從地球到那裡,只需4.2光年。
當然,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它是否真的宜居,但這說明:類地行星,並不稀有;我們只是剛剛開始學會“看見”。
而根據統計模型,距離我們20光年以內,可能存在數十顆類地行星,其中一些甚至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演化。
有“地球”,就一定有“生命”嗎?
不一定。
但統計學和進化論都告訴我們:生命不是奇跡,而是概率。
地球在形成後的5億年內就出現了原始生命;在接下來的幾十億年中,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再到智慧生命,雖然經歷了漫長進化,但也說明:-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孤獨在銀河系游蕩!首個孤立黑洞獲證實
- "超級地球"在銀河系中或普遍存在
- 溫哥華會計事務所 收費低 服務好
- 面相變了,66歲的倪萍再陷整容風波,難怪陳凱歌當初選了陳紅
- 巨人網絡史玉柱,一個被兄弟們坑慘的老男人!
-
- 鄧文迪女兒曬華裔新男友 長相超帥 都從耶魯畢業
- 為啥?BC旅游熱門地短租幾乎都撤了
- 醫生警告:北美多地爆危險新冠毒株
- 鄰居狗吠太吵 投訴2年無果 他放出2條…
- 中國人在沙漠種的10萬株玫瑰,開花了!網友....
- 大溫要熱爆了 下周氣溫可能達30度
-
- 不堪低價沖擊!歐盟擬對中國跨境電商征稅
- NASA:太陽耀斑爆發可能致全球停電
- 胡錦濤罕見露面 傳政治局召開"廢習會"
- 納奈莫一游 美國護士想舉家搬到BC
- 潛在通脹升 央行6月降息概率下降
- 溫哥華匯款/外幣兌換 匯率最優安全
-
- 有利買家 加拿大房價正進入調整期
- 唉!溫哥華又被貼上最不想要的標簽
- 罕見使用"清除"一詞,美對中發出強硬信號
- 加國慘 財政狀況惡化超其它G7國家
- 罷免總統:國民黨迎合北京的一場鬧劇
- 德國外長:北京應承擔烏克蘭戰爭和平責任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