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時代的三大關鍵字——腐敗

江澤民時代的“制度利差”向市場一方傾斜,通過政府放權讓利,給權力鬆綁,權力場中人利用批地、批條子賺錢。(美聯社)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五位中共總書記,除了健在的胡錦濤與現任習近平之外,三位已經作古。但江澤民與胡趙不同,正式被中共算做第三代領導人,胡耀邦、趙紫陽二位只能委屈地附驥於鄧小平時代(第二代中共領導人)之下,趙的家族至今還處於受打壓狀態。因此,江澤民在朝有習近平任主任的治喪委員會,在野有無數隻聽過江時代傳說的年輕一代懷念稱頌,也算是生榮死哀了。
這樣一個江時代有什麽特點呢?我認為用三個詞足以概括:腐敗、開放、相對寬鬆。
腐敗讓中國陷入“現代化的陷阱”
我在國內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改革舊體制過程中的種種腐敗。江澤民時代的腐敗,我其實已經在《現代化的陷阱》一書中盡述,書的章節標題足以概括江澤民時代的腐敗與活力——20 世紀90 年代開始的“圈地運動”、國有企業改革與國有資產大規模流失、中國當代尋租活動產生的根源、中國當代的資本原始積累、中國當代經濟倫理的劇變、貧富差距的形成和擴大、人口.就業與犯罪、社會控制的多元化和地方惡勢力的興起、黑色經濟與黑社會組織的勃興——哪個領域只要放開,腐敗與活力立刻隨之而來。
這一以權力市場化為特點的改革,我在2001年出國後寫的《中國改革的得與失》中做了以下概括:
中共政權的特質是三個壟斷:政治壟斷、經濟壟斷、輿論壟斷(毛時代是壟斷真理)。
毛澤東時代是計劃經濟,有計劃無市場,官員手中權力無法變現,只能多吃多占,享受級別規定的特權。
鄧小平改革之後,開始市場化,官員的權力可以通過各種代理人(家屬、子女與利益關係人)在市場變現。
從中共革命開始,毛的革命是用暴力化私為公,黨成為全國唯一的資源壟斷者與大地主;鄧是用改革之名化公為私,權力及權力關係人利益均沾——如果要將習近平自2015年來打擊私企的措施計入內,那就是再用權力緩慢地化私為公(范圍局限於企業)。
中國人對腐敗容忍開始於江時期
江澤民去世的消息傳來,網上一片聲地為他發“好人卡”,許多人全然忘記江末期輿論急切巴望結束腐敗的江時期、迎來胡溫新政的迫切感,當然更不記得那時對新老太子黨利用父輩權力發大財有多痛恨。更讓公眾痛恨的是醫院、教師、司法界這些公共服務行業開始腐敗,紅包文化氬d摹
那個時代經濟學界持“腐敗有利論”,最有名的名言是:“腐敗是改革的潤滑油”,“腐敗出一個新體制”。《現代化的陷阱》甫出,引發中國經濟學界一片反對聲,個別人如天則所的張曙光,還組織人討伐——數年之後,到了胡錦濤時代,總算有人開始省悟到腐敗對中國未來的發展起了侵蝕根基的作用,比如原來用“冰棒論”主張瓜分國有資產的人也開始反腐敗。冰棒論是什麽主張呢?就是說國企資產就象一根冰棒,你不去吃它,就會融化,因此不如在融化之前抓緊瓜分。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