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兩截人"是胡適弟子人品多差?
1909年出生的浙江義烏人吳晗,就後世評價而言,可說是著名的“兩截人”:
前半生,矜矜業業於書堆,講道著書,是學術圈勵志的典范;而後,學而優則仕,入朝為官,不僅身敗名裂,闔家慘死,還留下了一個欺師、滅祖、媚勢、篡史的惡名,至今讓人不齒。
1949年前後,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也是吳晗個人命運徹底“反轉”的時間焦距所在。
在那一年前後,他“覺今是而昨非”,差不多就是告別了學術,也揮手訣別了往日的師友們。
他的恩師胡適,當日毅然登機南下前,還大興感歎,“吳晗可惜,走錯了路”。
吳晗聽聞頗不以為然,公然說胡適腦子進水了。可僅僅20年後,吳晗就跟著妻子死於非命,死前頭發都被拔光。
再10年後,他的愛女吳小彥也跟著自殺,才22歲。
吳晗的人格問題,吳晗的命運悲劇,實是中國知識分子集體缺鈣導致後遺症的集中反饋。
平實地說,吳晗這個人,並非不學無術。他其實很早就在學術圈成名,在學術上頗有成就,尤其精深於明史。
查閱下他20歲時寫下的《西漢的經濟狀況》一文,看看他中年之際談皇權與紳權的那些議論等等,即可明白,他資質之好,為人之聰慧、識見之敏銳,確實是不可多得之人才。

他自學寫下《胡應麟年譜》這般文獻扎實的著作時,也才20歲。胡適看到這本書稿,欣喜若狂,著意栽培,收歸門下,不是沒有道理的。
當時學界,整體都很看好他,顧頡剛就直接認為,假若吳晗可以心無旁騖地在學術之路上穩步前行,必將會成為明史研究領域的一代宗師。
吳晗是明史專家,是現代研究明史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主要著作有《朱元璋傳》、《投槍集》、《學習集》、《春天集》、《燈下集》、《吳晗文集》、《吳晗雜文集》、《海瑞罷官》、《海瑞的故事》、《讀史札記》等100多部。

吳晗1928年入清華大學史學系,1937年,年僅28歲被聘為雲南大學文史教授,1940年到西南大學執教,194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