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加國割個膽囊 沒有傳說的糟心
加拿大的醫療系統一直以來被詬病,醫療資源不夠、等待時間長是被指責的核心問題,尤其是對於我們在國內享受習慣了隨叫隨到的醫療服務的華人而言,簡直是忍無可忍。
記得多年前在溫哥華旅游,回酒店的公交車上正好遇到一個中國女孩,不知道怎麼就聊起在加拿大看病的事情,她說她有次肚子痛去急診,足足等了6小時才就診,簡直沒把她痛死,她說反正護士先測個血壓脈搏,覺得她還不會死,就先等著。網上也時不時爆出各種吐槽和埋怨,甚至不良事件,後來我們移居加拿大後,一直對去醫院看病充滿了恐懼心理,唯有祈禱自己不要生病。
可是生病這事,部分可控部分不可控。2021年,我深度體驗了一把加拿大醫療系統——因為我不僅病了,而且還住院開了一刀。當時疫情防控如火如荼期間,老婆正在國內搬磚。
7月12日凌晨1點左右,覺得腹痛難忍,難以入睡,於是自己駕車去往離我家不到4公裡的市醫院A看急診,奇葩的是接待的護士說,本院急診室已關閉普通急診,只接待老年急症病人和危在旦夕的患者,叫我去附近的B醫院就診。不過她還是先好心在系統裡輸入了我的基本身份信息,這樣我到了B醫院,出示醫療卡就行了,不需要再費事登記了。於是我只得又忍痛駕車去到離家約10公裡的B醫院。急診室護士做了簡單的問診,測量生命體征,然後讓等著醫生叫名字。這一等就是三小時,天都快亮了終於見到了大夫,大夫簡單問了問病情、隨便在肚皮上劃拉檢查了幾下,覺得無大礙,考慮了是胃痛,開了個胃藥的方子把我打發了,並告訴我吃了藥沒有好轉或者越來越嚴重就再來急診。回家路上找了個夜間開放的藥店買了藥。
加拿大門診用藥,通常醫生只開處方,藥自費去藥店買(各省也都有些病種藥費是政府負擔的)。
熬到第二天(12日)黃昏,症狀未見好轉反而有加重趨勢,只能再闖B醫院急診,這回候診只花了2小時,再次問病史體查並抽血後,懷疑是膽囊炎,收入急診留觀室,等待B超確診,點滴掛上,繼續痛......
13日上午護工用輪椅推我去B超室做檢查,下午,醫生來跟我告知確診膽囊結石引發膽囊炎,為了避免以後反復發作,需要手術切除膽囊。等待轉入住院病房、安排手續,禁食,點滴掛上,繼續痛……
一夜過去,14日上午護工將我用輪椅推入住院部病房,終於有希望了,繼續痛並饑餓,再忍忍......下午終於通知晚上可以手術了,誰知,還要轉去A醫院,我滿頭霧水,護士說不用擔心,一切聽從他們安排就好。很快就來了一個護工,用輪椅將我推上事先停在門口的一輛轉運車。轉運車是商務車改裝的,司機就是那個護工,並不是配備搶救設施和人員的救護車,哎,連個救護車都沒體驗上,來急診是自駕,轉院是“貨拉拉”。

到了A醫院,護工交接完畢,我就被安排到二樓的手術前等待病房,醫生交代先做腹腔鏡微創手術,如果不順利,可能需要做開腹手術,自己簽了手術知情同意書。加拿大的診療知情同意書都必須是患者本人簽署,除非患者沒有簽署能力,譬如喪失意識或者年幼。繼續耐心等待......從下午一直孤獨的等到晚上差不多十點鍾,沒有病友,也沒有人醫護來過問我。不過到了手術室,好幾個護士大姐都親切的來問候,主刀大夫又講了講手術相關的一些事情,並安慰說不必緊張,現在這種手術都是微創,很快就會恢復的。我倒是不緊張,只是想趕緊切了可以吃飯可以不痛!
等我術後醒來已經是15號凌晨了,我已經在醫院最高樓層(6樓)的新病房了。護士小姐姐時不時過來給我用儀器測量一些生理指標,更換輸液的藥品,填寫各種記錄。到了中午終於給我端來了多日未見的食物,包括奶酪、咖啡、肉餅、湯等,這餐飲跟中國病人的營養餐大相徑庭,尤其是對於剛切了膽囊的病人來說,不過我全狼吞虎咽了,也沒有什麼不適。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