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中建交50年:從雙贏到"制度性對手"
【歐中建交50年:從雙贏到對華“伙伴、競爭者、對手”】
歐共體副主席索姆斯1975年訪華後曾說:“你以為他們是愛上了我美麗的藍眼睛?他們是在為他們產品尋找市場,而我們也在為我們的產品尋找商機”。https://t.co/N9G43zgSDb— DW 中文- 德國之聲 (@dw_chinese) May 6, 2025
五十年前,歐盟與中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雙方從中受益匪淺。然而,近年來這種關系發生了變化。歐盟對中國這個一黨專制的國家采取了更強硬的立場,不僅將其視為合作伙伴和競爭對手,也將其定義為“制度性對手”。
1975年5月6日,歐盟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副主席索姆斯(Christopher Soames)訪華期間同中國時任外交部長喬冠華舉行會談,雙方就建立外交關系達成共識。會談後,中國總理周恩來抱病會晤了索姆斯。
索姆斯是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女婿,幾天後他回到布魯塞爾召開記者會,介紹此次談判的成果。嘴裡叼著一支粗雪茄,索姆斯輕松地說道:“他們邀請我們的時候,我們還不清楚他們只是想了解情況,還是打算開誠布公地探討問題。我與中國外交部長進行了一次長談,隨後他提出建議,中國政府希望向歐洲共同體派駐一位大使。”
此後的50年裡,歐中關系跌宕起伏,而1975年5月6日歐中雙方舉行會見並握手的日子作為歐中建交的日期被載入史冊。
當年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只有九個成員國,包括英國,對中國的興趣集中在經濟領域,事實上直到今天,外交和國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由各個成員國自行負責,而歐中關系涉及的歐盟權限仍然集中在貿易、關稅、產品安全以及對科技公司監管等領域,也不包括文化事務。
索姆斯當年在布魯塞爾用調侃的語調點破了中歐關系的核心,“你以為他們是愛上了我美麗的藍眼睛?他們是在為他們產品尋找市場,而我們也在為我們的產品尋找商機”。


索姆斯(坐者右三):都是在尋找商機(1973)圖像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Gries
一個雙贏的局面變了
從中歐雙方的經濟發展來看,對“雙贏”問題的回答無疑是肯定的。50年過去後,歐盟如今擁有27個成員國,中國則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雙方的貿易額如今已達到8000億美元,幾乎與歐盟和美國的貿易規模持平。以上海港口為例,去年一年,有大約5100萬個集裝箱在這裡裝卸。
歐盟駐華商會的博爾赫特(Markus Borchert)表示,“歐盟和中國之間的關系為雙方創造了巨大的價值。歐洲企業在中國做了很多大生意,就業機會由此批量誕生。歐洲和德國本土都因為對華出口而受益良多。”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