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8 | 來源: 上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最近,由柯伯吉(Elbridge Colby)主導的2025年新版《國防戰略》(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NDS)即將揭露,讓這位戰略學者再度成為外界關注焦點。事實上,柯伯吉並非川普團隊中的新面孔。早在川普的第1任期內,他便於2017年至2018年間,擔任國防部負責戰略和部隊發展的副助理部長,是2018年《國防戰略》的核心起草人之一,首度將美國國防的重心正式轉向中國。
究竟,柯伯吉是1個怎樣的人?又為何能獲得川普及其團隊的青睞和力挺?
出身國安世家、成長背景國際化
柯伯吉出身國安世家,他的祖父威廉·柯伯吉(William Colby)曾在前總統尼克松(Richard Nixon)和福特(Gerald Ford)任內領導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柯伯吉本人則在國際化的背景下成長,1986年,他的父親被派任為第一波士頓銀行(First Boston)東京辦事處主管,他因此在東京度過童年,就讀於調布市的日本美國學校,直到13歲才返回美國。
回國後,他進入麻州的菁英寄宿學校“格羅頓中學”(Groton School),並於1998年畢業,期間擔任校報主編,展現對寫作和公共事務的熱情。此後,他於2002年自哈佛大學畢業,並於2009年取得耶魯法學院學位。
在進入政策核心圈之前,柯伯吉已有豐富的國安及外交履歷。他在國防部、國務院與情報體系累積超過5年的實務經驗,包括2003年隨美軍進入伊拉克,成為聯合臨時管理當局(Coalition Provisional Authority)一員,參與戰後重建。
另外,他也曾於2005年至2006年間,任職於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對情報政策和戰略分析有深入涉獵。這些國際歷練和戰略素養,成為他日後在川普政府擔任國防政策要職的重要基礎。
第1任期:推動國防資源轉向中國
在川普的第1任期內,柯伯吉於2017年5月獲任命為國防部負責戰略和部隊發展的副助理部長,任期至2018年。在這個職位上,他負責制定國防戰略、規劃兵力建構,並就政策層級的戰略分析向國防部長提供建議。
在任內,柯伯吉主導制定並發布2018年版本《國防戰略》,明確宣示“國與國之間的戰略競爭,而非恐怖主義,已成為美國國家安全的首要關切”,他還指出,重現的“長期戰略競爭”,是對美國繁榮及安全的核心挑戰,尤其是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挑戰。柯伯吉更直言,美國國防部和美軍當前所面對的中心問題,是美國對中國、俄羅斯的軍事優勢正在消失。
據Politico報導,在試圖推動美國國防資源重心從中東轉向中國的過程中,柯伯吉曾遭遇美國中央司令部和聯參體系的官僚阻止,但他的立場及戰略方向獲得空軍和海軍的有力支持。
拒止戰略:大國沖突時代的美國國防
離開政府部門後,柯伯吉在2021年出版了1本書,名為《拒止戰略:大國沖突時代的美國國防》(The Strategy of Denial: American Defense in an Age of Great Power Conflict),來詳細闡述他的戰略思想:如何以“美國優先”和現實主義為基礎阻止戰爭發生,也就是在不訴諸戰爭的情況下,有效遏阻中國,並讓美國在大國競爭中勝出。
在書中,柯伯吉明確指出,美國的戰略重心應放在亞洲,而非中東(也包括後來的俄烏戰場)。他主張美國應大幅縮減在中東的軍事部署,認為過去在波斯灣地區遺留下的大量兵力及部署,不僅“不必要,也很危險”。-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WHA世衛通過全球防疫大流行公約 美國表明不奉陪
- 殲-10據稱擊落印戰機,印巴沖突助推中國軍力信心
- 女子在溫村公廁遭襲擊搶劫和性侵
- 瀏陽煙花出口商:美客戶比我們更急...
-
- 連央視都看好的《藏海傳》,卻被觀眾"棄劇",主角演技差遭批判
- 溫哥華牙醫診所 提供全面牙科服務
- 美的加拿大西部旗艦展廳正式開業——歡迎體驗顛覆想象的未來科技!
- 年輕夫婦這樣靠房掙夠錢提前退休了
- 卡尼新班子亮相 多新人這些人出局
- 恐攻以國引戰真意曝光!發現哈瑪斯高層會議紀錄
-
- 向習要護照 賀建奎手持美國綠卡公開喊話
- "我的房子,寧可空著也不租給老人"...
- 德國外長:北京應承擔烏克蘭戰爭和平責任
- 環游全國 從存款40萬幹到負債70萬
- 雨天還開飛車?溫村汽車翻了底朝天
- 交易詭才:在中東,看到了川普的偉大
-
- 加國移的民!78歲老頭涉嫌性侵幼女
- 溫哥華地產經紀 經驗豐富誠信可靠
- 俄需要達成怎樣的特別軍事行動結果?普京回應
- 震驚加國 這黨領導人去年花883萬
- 加國這社區頗發:勒索不成慘遭槍殺
- 美越貿易談判之際 越南豪送川普集團15億美元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