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2-08-20 | 來源: 美國尼森咨詢 | 有36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我們每個家庭都有老人,我說的是真正的老人——那種無法自己做飯,無法自己出門上車,很多日常生活事項已無法自理的老人。
我媽現在就是這樣一個老人。她已經過了91周歲的生日。
媽媽選擇老年在美國生活,從國人的眼光來看那是很自然的事。因為她的兩個兒子——我和弟弟都早已定居在美國,“養兒不就是為了防老”?
這麼想不錯。有兩個兒子在身邊,平日裡她老人家也確實能得到不少呵護。但真相卻完全不是這樣。因為倆兒子給予她的照顧大多只停留在精神層面而已。
但在老媽這個年紀,僅僅靠精神上的呵護已經遠遠不夠了。生活起居,不要說做飯、打掃衛生這些家裡的大事,就連洗澡,洗衣這些小事她也已難以自理。
這些事無巨細又每天每夜都在發生的事項如不幫她處理好,那她的生活就會一塌糊塗,不可想象。
可是我和弟弟都不是上班族。我們各自開創了自己的事業,到現在還都是公司一線運營的領頭人。所以時至今日我們還在不分晝夜地打拼,哪裡可能照顧得過來老媽這些隨時隨刻都會發生的日常瑣事?
然而隨著我媽老年生活的不斷展開,我才發現這些事在美國實際上根本輪不到我們當兒子的做,它全都被政府“承包”了。而且它承包得那麼合情合理,還又無微不至。正是由於政府的這種承包,老媽在她難以自理的生活中活出了尊嚴。
這些年我就是一路驚訝地看著老媽怎樣被照顧著走過一年年的春夏秋冬。所以我願記錄下這真實的點點滴滴,分享給有老人的家庭,也分享給其他國家養老政策的制定者,供他們去學習和改善自己的社會保障體系。
期待著有那麼一天,全天下每一個老人,特別是那些生活難以自理的老人都能夠有尊嚴地活著。
一、居家養老——不隔斷親情的獨立生活
我們都知道養老院,美國有,中國也有。我們也都知道養老院的弊端,中國有,美國也有。正因為如此,所以很多老人不願意去養老院,因為在那裡他們與親情隔絕,也因為在那裡他們很難活出尊嚴。更因為那裡有一種悲涼的心理暗示——一旦走進去今生就難再出來。生命進入倒計時,養老院被公認為是一個人在走進墓地前不可逆轉的最後一站。
還是從老媽移居到美國後我才了解到除了養老院,老人還有“居家養老”這個方式。這個“居家養老”可絕不是僅從這字面上理解的意義——普通的老人在家生活。日復一日,隨著美國這套體制對老媽居家服務的展開,我才真正了解到這“居家養老”的內涵。
起初是在十多年前,當時老爸還健在,爸媽一起和我同住。周一至周五時,美國有一個叫老年中心的機構會派車來一早把爸媽從我家接走,下午再給送回家來。老年中心提供健身、理療、康復、學習、娛樂等活動,同時還一日供應早午兩餐。他們回家時還可以把自己在老年中心沒吃完的食物打包帶回在晚餐時享用。
這使得我父母每天都還和兒子一起住。所以不管我一天到晚怎樣忙,畢竟還是在父母身邊,隨時有個照應,也能抽空聊上會兒天。即便是彼此之間深度交流不多,但看著兒子在眼前忙來忙去,老兩口除了增加了對兒子生活不易的理解,他們心裡也還是有一份滿足。而這些就是住在養老院裡不可能有的感受。-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離譜!新能源汽車維修成了高危職業
- 經濟出現喜訊 加元飆至七個月高點
- BC警方進行一周反黑行動 33人被捕
- 這裡將慶祝加拿大國慶日並放煙花
- 通脹數據出爐 加央行6月降息懸了
-
- 台灣省回歸後,我看這7位明星必須進入保護名單,他們都非常值得
- 關鍵時刻 總理卡尼的得力幹將不幹了
- 民調:大多加人有歸屬感但政府就算了
- 溫哥華牙醫診所 提供全面牙科服務
- BC男子中50萬 稱像釣上一條大鱒魚
- 盡管成本高 溫哥華批准永久性標志
-
- 中國出口稀土需填寫最終用戶,進一步封堵漏洞
- 溫哥華資深貸款專家 解決貸款需求
- 特魯多退休福利曝光:養老金近900萬,納稅人埋單
- 與李晨分手6年!范冰冰520罕發聲:還過嗎?
- 大溫附近男子被狗咬傷後被棄路邊
- 梅德韋傑夫警告:這是烏克蘭最後的機會
-
- 住房危機 大溫超過2千套公寓空置
- 美國前總統拜登患癌,中文互聯網一片幸災樂禍?
- 印度控中國向巴提供衛星支援 曝北京反應
- 德國外長:北京應承擔烏克蘭戰爭和平責任
- 唉!溫哥華又被貼上最不想要的標簽
- 報告稱大溫4月份公寓銷量下降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