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之后的我缺席了高考,妈妈却进了灵修班

孩子厌学、抑郁、甚至“躺平”的现象,是近几年家庭教育领域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
在信息时代,受此类问题困扰的家长则往往会第一时间在互联网上寻找解决方案。
如果打开各种手机APP,搜索相关问题,看似对此颇有研究和心得的“专家”不胜枚举。无论是此前的因“霸凌式教育”火遍全网的赵菊英,还是再早以前的杨永信,每一个时代都有所谓的“教育专家”利用家长的焦虑,进行“洗脑式”宣传。
泥沙俱下的知识付费时代,每一个答案都明码标价。
为了让孩子迅速回归正轨,那些处于焦虑而慌不择路的家长在盲目尝试各种名目繁多的课程,有的甚至参加了一些神秘莫测的“灵修”类讲座。
最终埋单的不仅是家长的钱包,更是孩子们永远也无法弥补的童年。
本期显微故事要探讨的就是孩子“躺平”后家长的各种解决之道和应对之策,希望通过分享不同家庭的经验和教训,为广大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文 | 楚樵
编辑 | 蔡玉

对于不惑之年的全职妈妈郝珍来说,人生似乎就是不断和儿子小康“斗争”的过程。
小康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从去年开始,小康变得越来越有“个性”,偶尔还会逃学,整天沉迷于刷短视频、玩游戏,自己偷偷注册了很多社交媒体账号,几乎每天都玩手机到后半夜,学习成绩因此一落千丈。
郝珍是个暴脾气,为此没少跟儿子发火,而儿子又不服管教,娘俩儿整天吵得不可开交,家里每天都鸡飞狗跳的。
小康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夫妻俩长年分居。因为孩子教育问题,郝珍没少和丈夫吵架,甚至多次闹离婚,但婚没离成,孩子和她成为“仇人”了。
为此,郝珍整夜失眠、焦虑,大把大把地掉头发。
后来有朋友给她推荐了一个网红“专家”的线下分享课,主题是“爱的教育”,说是特别有效。起初郝珍并不想去,架不住朋友一再劝说,她就跟着去了。
那是一家五星酒店的宴会厅,现场听课的足足有四五百人。
一个据说是很有名望的“专家”在台前慷慨陈词,带领大家挥着胳膊喊口号,大力宣扬自己“爱的教育”的主张,甚至现场PUA家长。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