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之后的我缺席了高考,妈妈却进了灵修班
有些家长,包括郝珍的朋友当场痛哭,随即交了一万多块钱,报了该“专家”的线上课。
朋友让郝珍也报名参加学习,但郝珍拒绝了。她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一个大型传销+PUA现场,亦或某种“邪教”组织或者“灵修”班。
即使她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也不想把孩子的未来交到这样的人手里。
诸如此类的“韭菜收割机”在互联网上比比皆是。小红书上就有家长反映说,报了武汉某“专家”的课,两个月收费15000元,却什么也没学到,时间一到就被催着续费,如果不交钱立马被踢出群。

图 | 某青少年特训学校的招生笔记
“人为地制造一些矛盾,并强硬地输出一些概念,迫使家长接受,几乎是这类从业者的共识。”有知情者说。
“由于工作关系,我认识很多其它领域的从业者,在行业萎缩利润缩水后,都转战到家庭教育这个领域了。你根本不知道指导你家庭教育的老师原来到底是开饭店的还是卖磁砖的。”
陈诺是一个11岁女孩的妈妈,同时也是拥有家庭教育指导师和婚姻教育咨询师资质的研究者。
比起一些拥有几十、几百万粉丝的博主,她有更好的教育背景、更专业的能力以及更负责任的态度,但是她的账号却一直火不起来。
在她看来,自媒体时代让一些行业有点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一心一意做事,真心想为粉丝解决问题的人,反倒不如那些懂得营销和市场的人做得风声水起。
“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的门槛其实并不高,会认字就能考。而且现在还有很多机构在提供考证和培训服务,批量‘生产’这样的‘人才’。”陈诺说。
不过对于家长病急乱投医的行为,陈诺也表示理解,“有时候家长就是焦虑吧,甚至把花钱当成是一个缓解焦虑的途径。
我花了钱,就会有一种对改善亲子关系做出了努力的错觉。”

没有被“爱的教育”割韭菜的郝珍,决定自学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课程。
“与其花一两万报那些门路不清的课程,倒不如自己也去考个证,起码那些课程脱胎于正经的心理学,不会被人割韭菜。”
在学习的过程中,郝珍发现,像小康那样有厌学情绪或者学习障碍的孩子相当多。让她庆幸的是,小康只是偶尔逃学,还没有发展到更严重的焦虑或者抑郁阶段。
《2023中国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青少年抑郁问题相当普遍。其中,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超40%,初中生超30%,小学生达10%以上。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