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Lipont Place力邦艺术港:活动场地租赁,拍摄场地租赁!

年轻人反差:互联网上重锤出击,现实生活唯唯诺诺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03

现在人人都能进大学,不能用差劲的人来代表现在的大学生

在过去,大学生无疑是一个令人骄傲和敬仰的群体,若是家中有孩子考上大学生,都会成为家中长辈吹嘘的资本。大学生这一身份承载了社会赋予的积极和正向的象征意义,然而,如今的社会话语中,围绕大学生的评价却似乎发生了变化。“清醒又愚蠢”与“脆弱”成为大学生的典型标签,并在互联网广泛传播。现在大众对大学生的认知差别,让我们不得不审视大学生这一社会角色的变化。


陈志文认为这种差别的问题在于,我们用过去时代的标准去衡量当下的大学生,这样的衡量方法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过去的大学生,无论是否聪慧,都非常努力、自律、自强,但如今,考大学已经不是一件过于困难的事情。大学已经全面社会化,社会上的各种人群和问题都可能在大学中出现,我们不能用这些个例来代表整个大学生群体。

过去,大学教育的普及程度较低,大学生人数有限,他们象征着知识的稀缺性与巨大的个人奋斗,因而被高度评价。但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全民化,大学生已成为广泛存在而非稀缺的社会群体,其特殊地位被相对淡化。这一代年轻人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他们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与前代人有所不同,这促使社会给他们贴上了如“幼稚”、“自私”、“叛逆”等负面标签,互联网的妖魔化宣传更加剧了这种负面标签的传播,影响了社会对年轻人的印象和评价[2]。





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单一的负面评价未免有失偏颇,容易让大众忽略了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压力和心理问题。根据中国社科院 2023 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调研数据显示,90.3% 认为“自身所处环境竞争氛围很浓厚”,84.1% 感受到“同学之间竞争激烈”,86.2% 认为“大家都害怕学习上落后”[3]。主动或被动的拼命“内卷”可能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的的日常行为模式,即使宿舍熄灯了,他们也要拉上防窥帘,在被窝里开着台灯偷偷学,他们对翻书声、鼠标点击声和键盘敲击声格外敏感,生怕自己的室友背着自己偷偷学。这些真实的生存实景都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产生的焦虑、困惑与矛盾的心理状态。

“我在床上躺着看知识点,翻书声音老是会引起舍友吐槽,所以我的办法是将知识点拍下来存在手机里翻看。”来自某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帖子

当我们执着于大学生群体由“光环”到“贬义”的表面转变,不如深入探讨这一代年轻人所面临的现实压力,给予他们更多理解与支持,引导他们找到适合时代的生存方式。另外,年轻人也需要勇于接纳自我, 坦然面对失败, 学会自我调适,重新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加西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