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Lipont Place力邦艺术港:活动场地租赁,拍摄场地租赁!

"别再卷了" 大陆教师揭升学残酷竞争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中国,升学已不再只是孩子个人的教育提升,而是一场全家动员的“阶级保卫战”。从课余补习竞赛到家庭财力透支,从大学扩招到就业困局,教育系统内的压力链早已不堪重负。

“别再卷了!”对升学竞争的反思与质疑

教育博主“@赵九妹父母智慧”近日在网上热议的一场讲课中直言不讳地分析了高考制度与内卷现实。


她向高中班的学生及家长说明,中国高考分数段清楚对应未来教育层级,自700分的清华北大到200分的专科院校,“分数决定命运”几乎是铁律。

她指,一本(一般重点本科,高考成绩500多分,)录取率仅有13%,也就是有87%的学生进不了重点院校。这种结构实质上已变成一套社会分层工具,而不是知识公平竞争的机制。

赵老师强调,“你卷没有用。”她认为对于无法进入“一本”的学生家庭而言,过度补课只会加剧家庭与孩子的负担,建议家长适时放手,“承欢膝下乐呵呵”也是出路之一。

北京家长沈先生的观察更加残酷,他表示:“孩子如果不读到硕士,你上完大学都没有用。你就废了。”

他认为教育早已变质为资源与阶层的竞技场,不是拼成绩,而是拼资源:“只有百分之十的孩子,是真真正正在那学习的,剩下都是达官贵人和有权力家的孩子在那较量。”

家庭资源与青春的代价

升学不仅吞噬了青少年的青春,也消耗了整个家庭的资源。家长沈先生说道,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家长挣的钱有80%花在孩子身上”,补习、体育、钢琴、英语,每样都不能落下。

赵老师以一组估算揭示升学成本:本科四年学费13万元、补课与设备费5万、生活支出7万、考研支出20万、毕业后车房支援至少70万,加总“轻松破百万”,最终却换来孩子26岁无业、家长身心俱疲。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元华指出,这些投入往往得不偿失,不仅造成“学无所成”,更引发家庭经济与心理双重焦虑。他形容教育已成为“集体焦虑的陷阱”,而非改变命运的阶梯。


教育制度成为筛选阶层的工具、当心理健康数据节节攀升、当教师与学校商业化操作日益严重……教育已不再是学习的过程,而是压力的重复轮回。

“这个赛道能让你轻易退出吗?不能!它不会放过你,也不会饶过你。”赵老师的话刺中现实核心,那就“别再卷了!”

教育压力层层转嫁 青少年抑郁与自杀数据惊人

中国青少年正承受史无前例的心理压力。根据《2025年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小学生抑郁比例已达10%,初中生为30%,高中生更高达40%。2024年上半年,青少年自杀率同比暴增76.9%,自杀或自伤的年龄中位数仅为13岁半。


李元华指出,这不是单一学校或家庭的问题,而是社会压力层层转嫁的结果:从整体制度到学校、再到家长,最后到学生个体。

他提到,底层百姓将教育视为唯一的翻身希望,导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学生则成为承压主体。他认为:“从心理与生理发展来看,孩子根本无法承受这种压力,才导致普遍的忧郁与厌学。”

博主“@天赋家心理咨询上海”最新的一段视频显示:2024年教育系统心理健康白皮书也显示,中小学生因情绪障碍休学的比率暴增,五年内增幅达240%。其中45%的休学生伴随自伤史,复学失败率与“病耻感”密切相关。

该博主指出:“家庭应是避风港,而不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提到,教育界的“三不困境”值得深思:家长不敢承认、学校不会处理、社会不够包容。

高等教育扩张的代价:学历贬值与失业延后

居住北京的法学学者刘铭(化名)表示,1990年代末以来中国进行大规模高等教育扩招,已导致“供给过剩”,毕业生远超市场所需。尤其是各类高校盲目设置经济、法律等热门专业,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

刘铭说,“很多毕业生进入游民状态,无法对口就业,沦为剩余人才。”他强调应从“唯学历崇拜”中走出,建立“终身学习”与知识尊重的社会氛围。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加西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