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Lipont Place力邦藝術港:活動場地租賃,拍攝場地租賃!

[幼兒教育] 活在“曼哈屯—順義”的這些媽媽們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具體到生活裡,焦慮是有形狀的,有等級的,循序漸進的。一開始媽媽們的許諾十分耳熟,“期望孩子可愛,健康,玩好吃好就行”。馬上,第一個吃驚會來臨,這個心中全世界最可愛的孩子也需要被挑選。

  順義媽媽吳舍芝見證過這種殘忍。在網上熱議的文章裡,單詞量的表格即出自她手,她標出13歲小孩要達到2萬個。想進入私立學校,比如幼升小,首先得“試玩”,做游戲時如果你孩子下午恰巧困了,或是正好旁邊坐一個小朋友,孩子撞到他,老師看見,對不起,不能被選上。重要的這是雙語學校,英文是硬通貨,而老師會告訴媽媽們,“你小孩英文水平不行。”老師講一個英文故事,一提問,全場只有一位孩子舉手了,抱歉,其他孩子被淘汰了。

  和兒子經歷數周殘酷的試玩儀式後,一個媽媽再次帶小孩出擊,現場都是不認識的小朋友,兒子拉著她的手,仰頭說:“媽咪,我辦不到。”媽媽眼淚噴出來。


  每年4月家長們會收到來自學校的一封信,媽媽們的感受是不敢拆,只敢用手摸一下,薄的是拒絕,厚的是錄取。“第一次,看到自己特別可愛的孩子,出去是要被衡量的,原來只要快樂健康,現在是,英文得起碼能認字啊。”

  孩子越大,媽媽們焦慮被不斷填充。一個今年從公立學校轉學過來的小學4年級小孩,拿成績單回家,數學4分,滿分8分。不排名,作業少且不太考試,這是美國教育的特點,復制到中國,讓這一群成長在1970年代的從國內教育體系殺出來的媽媽極其不安。她們擔憂,這4分是學得好還是不好呢?拿中文幫小孩把數學概念捋一捋還在行,但英語的鈍角、梯形,家長有這個儲備嗎?媽媽們也有一種“極其無力感”。

  

  順義一所著名的國際學校門口,連路標都是中英雙語的。圖/ 視覺中國

  吳舍芝形容大家是摸著石頭過河,私立學校出現在近10年,大家走的路前無古人。抱團取暖成為唯一選擇。


  微信群成為吸納焦慮的空間。鮑睿茹打開手機稱,隨便挑出一個順義媽媽,她倆共同的微信群大概在20個以上。群在極盡一切可能細分、延展,直到像化學世界裡分解到原子——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為止。

  話題從限量包包到智能跑車專業分析,從AI到幹細胞美容。但談得最多的還是學習,比如談數學,媽媽們發表意見,“俄羅斯數學怎麼樣,新加坡又是怎麼樣,有哪些要回溯,現在如何如何。”


  在後沙峪的各個咖啡館裡,順義媽媽們像參加研討會一樣在這裡聚合,很少有老人的身影。每一張咖啡桌上都展示著脆弱,又承擔著驕傲。

  一個媽媽的小孩英文水平被學校劃到3級,這是最末的一級。而她之前送小孩去參加培訓,英文十分拔尖,在媽媽圈裡有目共睹。考砸了,她給其他媽媽打電話,“明天聚會,我可能要哭一哭了。”

  咖啡館遇到熟人也是常有的事,對話間總有比較。“補課,我家一個月得1萬塊錢,你們家呢,差不多吧”。吳舍芝看看著對面媽媽嘴巴動了動,似乎在掂量此刻是否允許真相,她小聲道,“那更多”。

  在這裡,為孩子考慮得周到,是快速取得人敬仰的方式,“你知道嗎?有媽媽買了一輛房車,就是為小孩上學路上能多睡一會兒,放學能在車裡做作業。”那名媽媽羨慕地告訴吳舍芝。

  她們會用孩子的年紀和校名做自我介紹,微信名大多是某某+媽的格式。兩個媽媽表示,如果看到誰背一個愛馬仕,內心都不會有波瀾,頂多看看顏色,如果是談到誰家孩子又獲了獎——眼睛“唰”地亮了。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加西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