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年轻人放弃英语 没那么简单
中国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上星期发布通知,表示不再将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与本科生毕业和学士学位挂钩,引发了媒体和网络的不少争议。有人称,西安交大“打响脱钩第一枪”,有人感慨“一个时代结束了”,还有人乘机鼓吹“英语无用论”,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目前就读于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的Jenny (化名)。
中国年轻人学英语热情不减
她告诉《美国之音》,她所在的学校并不需要通过四六级才可以拿到学位证,对她来说,“考过四六级也仅仅是很基础的。” 早早就把将来前往美国留学深造作为目标的她知道学好英语并不是一个选项,而是必须。她说:“因为如果要从事新闻方面的工作,需要阅读英文内容,或者用英文进行采访,流利的英语也必不可少。”
除了学校的英文课程,Jenny还选择了在课外进行拓展的阅读和听力训练,并找了留学顾问做咨询。她计划在今年寒假开始参加雅思或者托福的培训,她的家人也大力支持她对未来的规划。
刚从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的Jacky (化名)也在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英语。他告诉美国之音:“我觉得英语在当下也是很必要的一门语言,在当前英语依然作为全球占比大的主要语言之下,依然需要研学。”
Jacky在采访中还提到近来中国和西方国家交恶,网络上对于西方国家的批评声也越来越多,但他说,这一切都没有影响到他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连他的父母也非常支持他学习英语。在大学中就读商务英语专业的他从小就有学习英语的热情,一直以来丝毫都没有变过。
擅长英语的他认为英语让他能够更好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拓宽了他的眼界,也让他借此扩充了人际圈。在进行雅思培训时,他认识了不少外教,后来因为机缘巧合,也认识了国外不同职业的友人,比如画家、作曲家、配音员等等。
因为掌握了英语,他会去阅读能够看到的英文新闻,来获取更多资讯,免得被中文自媒体误导。他说,他注意到“一些微博上的中文自媒体即使在搬运新闻和翻译时,常会有差错,而且也懒得进行证伪与查看刊载时间等因素就去断言。”。
近日,苹果中国大陆官网上刊登出了一位美国印第安人员工照,却被大批中国网民批评“辱华”。中国网民认为该员工留了清朝的辫子,是专门针对中国人的羞辱。Jacky,这些没有没有经过证伪的言论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让他“看着很不爽”。
家住广州的Jacky告诉记者自己还从未出过国,但他有去英语国家工作或者生活的打算,但目前的经济条件尚未能允许。

资料照:上海复旦大学学生在校门拍摄毕业照。(2021年6月25日)
“去英语化”等同文化自信?
虽然西安交大一再强调自己并不是第一个将“英语四六级与学位脱钩”的学校,但是,他们这次的决定还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并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上掀起了新一轮有关“去英语化”的讨论。虽然一些人认为英语还是很重要,但是不少民族主义者表示赞赏,认为这是“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开始。“文化自信”是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上台以来一直强调的东西。
有人在网上写道:“中国人用中文把论文写在华夏大地上,才有了这个取消英语能力作为科研前提的底气。微博上有664万粉丝的民族主义账号“地瓜熊老六”就发帖表示“英语很重要,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英语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也该轮到外国人学中文了”。
不仅是民族主义者在网上的言论,中国政府其实这几年也一直在推行“去英语化”政策。2021年,中国的两会期间有官员建议不再将英语列为高考必考、义务教育必修的课程,结果去年9月教育部就在上海试点,取消了小学生英语考试。2021年底,北京天津地铁标识中的英文元素就一律改为拼音,“站“从英文的“station”改成了拼音的“zhan”。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各科目课时比例为:语文20%-22%,数学13%-15%,体育与健康10%-11%,外语6%-8%,外语的比例已大大降低。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已经有 10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中国年轻人学英语热情不减
她告诉《美国之音》,她所在的学校并不需要通过四六级才可以拿到学位证,对她来说,“考过四六级也仅仅是很基础的。” 早早就把将来前往美国留学深造作为目标的她知道学好英语并不是一个选项,而是必须。她说:“因为如果要从事新闻方面的工作,需要阅读英文内容,或者用英文进行采访,流利的英语也必不可少。”
除了学校的英文课程,Jenny还选择了在课外进行拓展的阅读和听力训练,并找了留学顾问做咨询。她计划在今年寒假开始参加雅思或者托福的培训,她的家人也大力支持她对未来的规划。
刚从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的Jacky (化名)也在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英语。他告诉美国之音:“我觉得英语在当下也是很必要的一门语言,在当前英语依然作为全球占比大的主要语言之下,依然需要研学。”
Jacky在采访中还提到近来中国和西方国家交恶,网络上对于西方国家的批评声也越来越多,但他说,这一切都没有影响到他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连他的父母也非常支持他学习英语。在大学中就读商务英语专业的他从小就有学习英语的热情,一直以来丝毫都没有变过。
擅长英语的他认为英语让他能够更好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拓宽了他的眼界,也让他借此扩充了人际圈。在进行雅思培训时,他认识了不少外教,后来因为机缘巧合,也认识了国外不同职业的友人,比如画家、作曲家、配音员等等。
因为掌握了英语,他会去阅读能够看到的英文新闻,来获取更多资讯,免得被中文自媒体误导。他说,他注意到“一些微博上的中文自媒体即使在搬运新闻和翻译时,常会有差错,而且也懒得进行证伪与查看刊载时间等因素就去断言。”。
近日,苹果中国大陆官网上刊登出了一位美国印第安人员工照,却被大批中国网民批评“辱华”。中国网民认为该员工留了清朝的辫子,是专门针对中国人的羞辱。Jacky,这些没有没有经过证伪的言论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让他“看着很不爽”。
家住广州的Jacky告诉记者自己还从未出过国,但他有去英语国家工作或者生活的打算,但目前的经济条件尚未能允许。

资料照:上海复旦大学学生在校门拍摄毕业照。(2021年6月25日)
“去英语化”等同文化自信?
虽然西安交大一再强调自己并不是第一个将“英语四六级与学位脱钩”的学校,但是,他们这次的决定还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并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上掀起了新一轮有关“去英语化”的讨论。虽然一些人认为英语还是很重要,但是不少民族主义者表示赞赏,认为这是“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开始。“文化自信”是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上台以来一直强调的东西。
有人在网上写道:“中国人用中文把论文写在华夏大地上,才有了这个取消英语能力作为科研前提的底气。微博上有664万粉丝的民族主义账号“地瓜熊老六”就发帖表示“英语很重要,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英语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也该轮到外国人学中文了”。
不仅是民族主义者在网上的言论,中国政府其实这几年也一直在推行“去英语化”政策。2021年,中国的两会期间有官员建议不再将英语列为高考必考、义务教育必修的课程,结果去年9月教育部就在上海试点,取消了小学生英语考试。2021年底,北京天津地铁标识中的英文元素就一律改为拼音,“站“从英文的“station”改成了拼音的“zhan”。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各科目课时比例为:语文20%-22%,数学13%-15%,体育与健康10%-11%,外语6%-8%,外语的比例已大大降低。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