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2.8萬億美元,英偉達股價有泡沫嗎?
2013年9月5日,黃仁勳甚至在小米3發布會上用蹩腳的中文推銷道:“英偉達是二十年的公司了,我們是特別擅長這個圖形處理技術,我們發明這個GPU,我們公司做的GPU是世界最棒的。”
當時,這家成立20年的公司市值僅有90多億美元,Tegra處理器在手機市場中的份額只有2%,PC銷量下滑GPU賣不動、手機Soc市占率可忽略不計,即使黃仁勳也不會想到他和英偉達即將迎來夢幻般的未來。
美國當地時間5月28日,美股芯片股全線上漲,其中英偉達漲幅更是超7%,再創新高,市值暴增18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专题)1.35萬億元),達2.81萬億美元,比11年前整整多了28000億美元,成為僅次於微軟、蘋果的全球第三大公司。單單是今年以來,英偉達市值就增長超過1.5萬億美元,增量相當於騰訊+阿裡+美團+百度的總市值的兩倍。
英偉達股價氣勢如虹,英偉達CEO黃仁勳的個人財富也水漲船高。截至5月24日,黃仁勳的資產淨值達到913億美元,位列全球富豪榜排名第十七。外界普遍預計,黃仁勳最快有望在2025年之前超越特斯拉CEO馬斯克,成為全球首富。
分享這場財富盛宴的不僅是黃仁勳,隨著英偉達股價飆升,對沖基金對科技巨頭的風險敞口升至紀錄高位,高盛主經紀商部門發布報告稱,上周英偉達發布好於預期的業績後,對沖基金對美國科技巨頭的風險敞口觸及紀錄高位。報告顯示,科技“七巨頭”英偉達、蘋果、亞馬遜、Meta Platforms Inc.、Alphabet Inc.、特斯拉和微軟,目前約占對沖基金對美國個股總淨敞口的20.7%。
可以說,全世界都在押注英偉達以及其他六巨頭。
之所以備受市場追捧,原因之一是英偉達業績著實亮眼。當地時間5月22日,英偉達發布2025財年第一財季報告,各項數據全面超越市場預期。
本財季,英偉達營收260億美元,高於分析師預期的246.5億美元,同比增長262%;淨利潤148.8億美元,高於預期的129億美元,同比增長更是高達628%。
行業最關注的數據中心業務再次創下歷史最好表現。得益於Hopper架構的H100 GPU出貨量增加,該業務板塊本季度營收226億美元,同比增長427%,環比增長34%。游戲、汽車芯片、和圖形工作站芯片業務也保持了穩定增長的態勢,沒有拖後腿的版塊。
展望第二財季,英偉達預計營收將達到280億美元,繼續優於市場預判。
出色的財報當然讓市場更加瘋狂了。
一
5月29日,英偉達股價已經高達1139美元一股。而在財報會上,英偉達宣布將在6月10日完成10比1的拆股。
截至6月6日收盤之前在冊的股東,每份普通股可獲得額外9股,股息按拆股後提高150%至每股0.01美元支付。拆股完成後,英偉達的股價將回落至100美元左右,買賣門檻大幅降低,可以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交易。
此舉將使英偉達成為繼沃爾瑪、Chipotle等知名企業之後,今年美股市場上第8家宣布正向拆股計劃的企業。輿論認為,英偉達這樣做的目的是取代英特爾,加入道瓊斯工業指數。道指是美國股市的最重要指標之一,由30只藍籌股組成。由於其采用價格加權計算,股價更高的成分股在道指中的權重更高,對指數的影響更大。英偉達如果按現有股價入選會導致道指指數嚴重偏離,拆股後則將大幅改善。
行業代表性是入選道指成分股的重要參考維度。目前,英特爾僅占道指權重的0.5%,是道指中權重最低的成分股。英偉達顯然比英特爾更適合當代表。
今年以來,英特爾股價連續下跌,已經重挫約40%,價格在30美元左右徘徊,這家曾以CPU統治PC時代的霸主,如今因不思進取,被唱衰“恐步諾基亞後塵”。
所以取代英特爾在道瓊斯工業指數的席位,恐怕並不是英偉達的終極目標。手握著獨家供應AI時代的“油田”,61歲的黃仁勳,仍在沖鋒陷陣,意圖登頂世界市值第一的寶座。
“市場對英偉達GPU的需求令人難以置信,公司每天都在與交付賽跑。”黃仁勳在財報會上估計,人工智能行業有1.5萬到2萬家公司正在直接或間接采買英偉達芯片,要是加上自動駕駛、生物技術、數字影像,公司的客戶規模更加龐大。
英偉達方面認為客戶購買它家產品是物有所值:買它家的GPU,每花費1美元,就有機會在4年內獲得5美元的收入。
為了說明它的產品有多受追捧,財報會上,英偉達方面分享了一些客戶信息:首個H200系統已經交付給OpenAI,支撐了其旗艦模型GPT-4o;特斯拉買了35000張H100,組建起AI訓練集群;Meta的Llama 3是用24000張H100訓練的;小米首款電動汽車SU7采用英偉達DRIVE Orin車載計算機,比亞迪、小鵬等將采用基於Blackwell架構的下一代DRIVE Thor等等。
黃仁勳表示,隨著下一代Blackwell架構芯片在下個季度正式上市,公司將迎來“下一波的增長”。
黃仁勳強調,英偉達將幫助價值上萬億美元的傳統數據中心加速轉型,建立一種新型數據中心,不斷制造人工智能Token,幾乎所有行業都會得到顯著的生產力提升。“投資於我們的軟件堆棧,永遠不需要擔心它會過時或落後,因為它將不斷進化,變得更快、更強大。”
老黃更是放出口號:“下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
二
但在一片贊歌中,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對英偉達提出了質疑。
杜肯資本管理公司創始人斯坦利·德魯肯米勒在第一季度大幅減持了72%的英偉達股票;投資銀行DA Davidson分析師Gil Luria表示英偉達股價將在未來10個月出現暴跌;傳奇投資人、量化投資機構Research Affiliates的董事長羅伯·阿諾特堪稱是英偉達最大“黑粉”,他頻頻發出警告,認為英偉達股票看起來像“泡沫”。
“市銷率是天文數字……市場過於自信,將輝煌的未來商業前景轉化為目前股價的輝煌水平。英偉達是這種現象的典型代表,市場對它的估值已經超越了前景。”
阿諾特給出了一個非常直白的理由:市場對英偉達的追捧是建立在相信它將在未來持續主宰半導體行業的基礎之上的。實際上,半導體行業有很多競爭參與者,英偉達很難一直保持領先優勢。
現在英偉達的市盈率高達66倍,相比之下,微軟的市盈率37倍、蘋果市盈率29倍、META(Facebook母公司)市盈率26倍、Alphabet市盈率27倍、亞馬遜市盈率50倍、特斯拉市盈率41倍、英特爾市盈率32倍。但相比起AMD 239倍的市盈率,英偉達就顯得沒那麼貴了。
GPU和CUDA作為AI基礎設施,是英偉達真正的護城河。
1999年,英偉達發布GeForce 256,提出GPU概念,被業界視為現代計算機圖形技術的開端。2006年,英偉達推出CUDA,開創了GPU通用並行計算時代。CUDA出現前,能用GPU編程的工程師可能只有三位數,但CUDA大幅度降低了門檻,構建起了擁有龐大開發者的生態系統。
目前,英偉達之外的GPU和芯片要接入CUDA,需自己提供適配軟件,且性能受限,更新迭代也慢。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英偉達占據GPU市場七到八成的份額,但主要應用於PC游戲和主機,沒有公司特別眼饞這項生意,直到日新月異的生成式AI時代來臨。大模型訓練效率意味著一切,各家公司都要去搶奪性能最好的設備武裝自己,英偉達從2022年開始市占率小幅攀升,但市場規模直接起飛。
彭博社數據顯示,2024年英偉達GPU銷售額將達400億美元,AMD為35億美元,英特爾僅有5億美元。英偉達在GPU市場的份額達到90%以上,是歷史最高點,其壟斷地位在短期內會進一步強化。
然而,瘋狂的裝備競賽意味著高昂的成本投入,隨著科技公司紛紛意識到AI大戰只讓“賣水人”賺到了錢,回過頭來紛紛盯上了GPU這門生意。
不只是AMD、英特爾、台積電這些老對手在嘗試搭上行業東風,更重要的是英偉達當前的大客戶,包括微軟、Meta、Alphabet、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已經在研發自己的人工智能芯片或投資其他合作伙伴,試圖擺脫對英偉達產品的依賴。
更讓老黃難受的是,美國政府的芯片禁令和出口管制還在添堵。
為了符合美方規定,英偉達只能向中國出售減配芯片,這導致產品優勢大幅度縮水。加上美方種種出爾反爾的操作,讓國產企業不敢再充分信任英偉達,與此同時,該領域也出現了一些國產競爭者。
正如阿諾特認為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半導體行業的競爭會變得愈發激烈。他意味深長地說:“他們都要參與進來。”
據媒體報道,英偉達對華特供版芯片大幅度打折,但銷量仍在下跌。
三
被譽為“女版巴菲特”的“木頭姐”凱茜·伍德則認為:英偉達跟曾經的思科有些類似,一旦增長放緩、競爭加劇,英偉達的光芒就將消退。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互聯網快速發展,思科的交換機和路由器和網絡基礎設施畫上了等號。1990年上市後,思科股價在十年間飆升了千倍,在2000年達到頂點。高峰期,思科是標普500指數中最有價值的成分股。互聯網泡沫破滅後,思科股價短時間跌幅超過90%,再也未能回到巔峰期。
“木頭姐”同樣指出,要證明英偉達股價合理,需要證明AI能夠加速企業收入增長。
基於以上判斷,“木頭姐”從2023年5月就大幅度清倉英偉達的股票。只是英偉達這一年的表現,反倒是讓外界質疑其“女版巴菲特”的名頭不太靠譜。
目前來看,英偉達還沒有達到頂峰。
2023年,在市場的追捧下,英偉達市盈率不斷飆升,一度突破220倍,這顯然有些風險。但英偉達多個季度優秀的財報讓市盈率回落至70倍左右,跟生成式AI大潮之前越來越接近,顯示出了英偉達的韌性。
作為類比,AMD和ARM的市盈率仍在百倍甚至二百倍之上。可以說,英偉達的市盈率數值在半導體行業反而顯得“健康”。
英偉達的爆發是二十年厚積薄發的結果,無論是對手還是客戶,都承認短期內無法追上黃仁勳,目前能做的也只是減少依賴,制造一些成本可能並不便宜的“低配平替”。
但所有人都清楚,傳統行業的生命周期並不適用於科技業。
今年以來,GPU交貨周期大幅度縮短,供不應求的情況已得到明顯改善。由於近兩年市場瘋狂的囤積搶購,現有訂單可能已經超過了實際需求。2023年底,英偉達就被曝遭遇微軟連續兩次砍單。由於競爭者的沖擊,外媒稱英偉達特供版芯片近期也遇到了中企砍單。
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市場,很難說有什麼持久不變的基礎設施或者說立於不敗之地的產品。
智能手機席卷全球也就不到二十年,賽道內湧入的競爭者就讓蘋果焦慮不已;四年前大殺特殺的特斯拉,也在新勢力和傳統車企的夾擊中丟掉了一騎絕塵的位置。
生成式AI爆火後,GPU才算是擠掉CPU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但從實際功能上看,也沒有完全取代CPU。一旦企業認為在AI領域的投入產出不匹配,走上了產能過剩的誤區,GUP未必就不會遭遇CPU今日的窘境。
當然,更先進的芯片可能已經在暗處發育良久了。
AI行業仍處在格局未定的紛爭中,這讓英偉達能夠激發起各家公司的購買欲望。
盡管老黃信誓旦旦地認為,技術領導力對各行各業至關重要,所有企業都想成為不斷地提供突破性AI的行業主導公司,不願意去做只能跟在第一名背後“提供0.3%優化的公司”。
雖然歷史的經驗證明,第一名只有一個,能一直突破的也是極少數,並且風水輪流轉,誰都不可能永遠長紅。
但誰都不敢低估黃仁勳的本事,在近期舉辦的Stripe Sessions用戶大會上,黃仁勳透露,公司60名高管都是他的直接下屬,直接向他匯報工作。“我從早上醒來的那一刻就開始工作,直到晚上上床睡覺,我一周工作7天。當我不在工作狀態時,我仍然會思考工作。”
這樣高強度的工作,說是“人型AI”並不為過,這也是看空英偉達的人們,不能忽視的。
這家最好!股市開戶分批買入大盤股指基金


分享: |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