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事件] 八九学运35周年 外地学生当年的六四
北京,一边宣传,一边路上把沿途所有的高校都把它联合起来。因为从南京走到北京,有2000公里,在这个路途过程中,要分别跨入安徽省、山东省、天津市、河北省,也就是有相当的这些所有沿途省份的高校呢,最终都被我们这个一路走去,一路发动起来了,然后最终跟北京所有的学生,然后在北京城外会师,形成一个巨大的学生到北京来的压力。如果全国各地都这样来的话,显然李鹏是很紧张的,因为学生们到北京来,就是要求中央跟我们对话,然后承认我们学生自治的这个组织的合法性啊。同时,学生们愿意参与国家的民主建设。”
6月3日夜晚北京开枪时,北上的南京学生走到了安徽省。
“安徽滁州市。我们本来第2天冒着大雨要继续出发的,结果到第二天,因为北京已经开枪了,那迎接我们的安徽和江苏两省的领导马上脸色就变掉了,”吴建民回忆道。

资料照:1989年6月1日,南京高校北上行动中的东南大学队伍。(吴建民提供图片)
上海学运和平落幕 江泽民朱镕基升职
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35年前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直接参与了遍及全国高校的八九学运,被当局指为复旦大学高自联“幕后黑手”。
夏明教授对美国之音表示,说起八九民运,人们一般是关注北京,但是他总会提醒大家,八九民运其实在中国有十几场或几十场,因为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很多城市卷入,希望人们把眼界放宽一点来纪念或评价六四事件。
夏明认为上海的学运尤其重要,而钦本立主编的上海《世界经济导报》被禁是导火索。
他说:“八九的民运升级跟《世经导报》事件是有很强烈的关系。上海学潮整个发展的过程直接面对的两个重要领导人,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其实这个里边的处理过程呢为未来江泽民跟朱镕基他们能够和平、没有流血,把上海的学潮给解决了,其实为他们一个铺上最后高升的这么一个进北京的红地毯……上海的学潮跟北京的学潮有点不一样,就在于上海的学潮表现出了更低调、更理性和更妥协。”
夏明:沪京两地学潮有差异,值得探讨
在这位政治学者看来,上海学生把自己定位为表达公共舆论的立场,给政府施加压力。
夏明说:“不像北京的学生最后不断的升级,最后有一点那个气势,好像要推翻政府,或者对政府要取而代之,至少对当时的总理。”
夏明认为,上海和北京这两个高校集中的地方发生学潮学运的过程和方式不同,结果也有所不同,值得研究。
他说:“上海的许多的学生和教师,领导了和卷入了上海的学潮,而且上海的学潮规模也不小,而且绝食的学生也是几百人。但是你现在基本上看不到,无论在中国国内还在海外,以上海学潮为一种政治资本,那么高调行事的人。所以我们没有看到上海学潮产生天然的民运领袖,或者当下活跃的民运领袖。”
1989年北京六四枪响举世震惊,激起了上海和一些省市高校的后续抗议活动。
夏明说:“天安门屠杀以后,上海的反应也比较强烈。尤其学校官方的学生会最后呢也反戈了,跟高自联在一起了进行大游行。
他还披露,当时他不顾其中共党员和复旦大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员兼课外辅导员的身份,作为上海高自联顾问跟学生一起参加抗议活动,而时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王沪宁对他和一些抗议学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夏明说:“我也成为高自联的顾问,就是教师作为顾问,帮助他们指导工作,当然后来那个随着风声越来越紧,包括王沪宁也给我们这些教师提醒说,你们这样的话,可能会被抓。所以到了6月7号左右,我们离开了上海。”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谈到这次徒步行动的目的,吴建民说:“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沿途一边走,一边到6月3日夜晚北京开枪时,北上的南京学生走到了安徽省。
“安徽滁州市。我们本来第2天冒着大雨要继续出发的,结果到第二天,因为北京已经开枪了,那迎接我们的安徽和江苏两省的领导马上脸色就变掉了,”吴建民回忆道。

资料照:1989年6月1日,南京高校北上行动中的东南大学队伍。(吴建民提供图片)
上海学运和平落幕 江泽民朱镕基升职
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35年前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直接参与了遍及全国高校的八九学运,被当局指为复旦大学高自联“幕后黑手”。
夏明教授对美国之音表示,说起八九民运,人们一般是关注北京,但是他总会提醒大家,八九民运其实在中国有十几场或几十场,因为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很多城市卷入,希望人们把眼界放宽一点来纪念或评价六四事件。
夏明认为上海的学运尤其重要,而钦本立主编的上海《世界经济导报》被禁是导火索。
他说:“八九的民运升级跟《世经导报》事件是有很强烈的关系。上海学潮整个发展的过程直接面对的两个重要领导人,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其实这个里边的处理过程呢为未来江泽民跟朱镕基他们能够和平、没有流血,把上海的学潮给解决了,其实为他们一个铺上最后高升的这么一个进北京的红地毯……上海的学潮跟北京的学潮有点不一样,就在于上海的学潮表现出了更低调、更理性和更妥协。”
夏明:沪京两地学潮有差异,值得探讨
在这位政治学者看来,上海学生把自己定位为表达公共舆论的立场,给政府施加压力。
夏明说:“不像北京的学生最后不断的升级,最后有一点那个气势,好像要推翻政府,或者对政府要取而代之,至少对当时的总理。”
夏明认为,上海和北京这两个高校集中的地方发生学潮学运的过程和方式不同,结果也有所不同,值得研究。
他说:“上海的许多的学生和教师,领导了和卷入了上海的学潮,而且上海的学潮规模也不小,而且绝食的学生也是几百人。但是你现在基本上看不到,无论在中国国内还在海外,以上海学潮为一种政治资本,那么高调行事的人。所以我们没有看到上海学潮产生天然的民运领袖,或者当下活跃的民运领袖。”
1989年北京六四枪响举世震惊,激起了上海和一些省市高校的后续抗议活动。
夏明说:“天安门屠杀以后,上海的反应也比较强烈。尤其学校官方的学生会最后呢也反戈了,跟高自联在一起了进行大游行。
他还披露,当时他不顾其中共党员和复旦大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员兼课外辅导员的身份,作为上海高自联顾问跟学生一起参加抗议活动,而时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王沪宁对他和一些抗议学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夏明说:“我也成为高自联的顾问,就是教师作为顾问,帮助他们指导工作,当然后来那个随着风声越来越紧,包括王沪宁也给我们这些教师提醒说,你们这样的话,可能会被抓。所以到了6月7号左右,我们离开了上海。”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