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不同世代的六四紀念:以個體的堅韌 對抗政治高壓 | 溫哥華財稅中心


[六四事件] 不同世代的六四紀念:以個體的堅韌 對抗政治高壓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就是1989年發生在我的家鄉、甘肅一個小鎮上的一幕。

一切開始轉向,“六四”突然發生了。電視上每天都在播放暴徒如何傷害解放軍戰士。“北京發生了反革命暴亂。” 單調高亢的聲音,一遍遍重復,幾乎有一個月時間,天天如此。

我的同學和當地師專的大學生聯系,打算要做點什麼。一天,我們戴上了自己做的白色小花,每人一朵,從學校走到家裡。但最終,計劃中的悼念活動被迫取消了,我們沒有一個途徑來表達自己的憤怒與悲傷。再後來,掩蓋“六四”曾經發生的事實,成了這個政權至關重要的任務之一。抗爭的烈焰已被撲滅,余燼也要被清理,“六四”成了這個國家最大的禁忌。


後來我聽到一句話:“謊言重復了1000遍,也就成了真理。”事實上,這個國家盡一切力量宣傳的謊言,並沒有成為所謂“真理”。34年過去了,2023年的6月4日傍晚,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六四”紀念集會上,我聽到一個剛離開中國不久的年輕人提起這句話。他說,至少,這句話對他並沒有奏效。



2023年的6月4日傍晚,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六四”紀念集會。(AFP / Leonard Munoz)

這個出生於1991年的年輕人,名叫董澤華。當他通過“翻牆”知道了“六四”的真相,就再也不能忘懷。2019年“六四”三十周年時,他穿上黑色的紀念T恤,獨自去了天安門廣場,結果被抓並判刑。同一天,還有另外兩個他不認識的年輕人,在廣場做了同樣的事——他們當天被一起投入監牢。

如今,35年過去了,縱使這個國家拿出洪荒之力,要讓人們忘記“六四”的存在,忘記屠殺,忘記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廣場曾經發生的一切。但事實上,記憶自有它頑強的走向,因為那個巨大的歷史傷口,始終都在那裡。35年,政治高壓而時間無情,但關於“六四”的記憶並未曾斷絕。

本文涉及的人物:

林培瑞:

出生於1944年,1989年在北京目睹大屠殺發生後悲傷一刻的美國漢學家。

周鋒鎖:

出生於1967年,當年在天安門廣場堅守到最後一刻的清華大學學生。


作者江雪:

出生於1970年代中期,1989年時是中學生,後來一直做記者、編輯。

鄒幸彤:

出生於1985年。香港大律師,前支聯會副主席,因堅持紀念“六四”及相關工作,如今在獄中。


曉明:

出生於1989年,在媽媽肚子裡經歷了“六四”胎教。

董澤華:

出生於1991年,因為在天安門廣場穿黑衫紀念“六四”三十周年而被判刑。

曾雨璇:

出生於2000年,到香港中文大學修讀法律博士的中國女生,2023年“六四”前因計劃展示”國殤之柱” 橫幅,被判監禁6個月,後遣送回大陸,失聯至今。

紐約六四”紀念館 :“我們終於有了這一席之地,不再怕被驅趕”

六四紀念館決定從7月19日起,增加每周三下午12時至4時對公眾開放。原有的每周日下午12時至4時的開放時間繼續保留。和此前一樣,每一個成年參觀者均需在一份參觀規則上簽字表示同意。請您在來訪之前,閱讀“開館公告”以獲知注意事項:https://t.co/AxeD50cqrx。我們期待您的光臨。 pic.twitter.com/BrspAGXI8N — 六四紀念館 June 4th Memorial Museum (@64museum) July 16, 2023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