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事件] 不同世代的六四紀念:以個體的堅韌 對抗政治高壓
六四紀念館”在籌建的消息,一位朋友專程飛到紐約,送給他一本自己當年“六四”期間的日記。今年5月22日,他在溫哥華參加活動,有人當面贈送他一張當年“首都高校自治聯合會告人民書”的傳單,前面的字跡已經模糊,但看得出時間,正是35年前的5月22日。
兩天後,他這把張傳單帶到了倫敦,和另外幾件“六四”文物一起,在英國議會做了展覽。倫敦大學斯密斯學院的學生,也邀請他去交流,並做展覽。年輕人的熱忱,讓他深深感動。

倫敦大學史密斯學院的八九民運攝影展海報。(受訪者提供)

八九的旗幟在英國議會展出。(受訪者提供)
35年了,記憶就這樣斑駁地傳遞著,在全世界。
“就像這個油印機,其實一直在等待著,有一天能站出來為歷史作證。”周鋒鎖說,他覺得,紀念館是一個很大的責任,是帶有使命感的。要為了那些死去的人,受傷的人,把這麼多年無數人的心血,保存下來。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紀念“六四”?
2023年3月,我漂泊到紐約。作為一個記者,第一次,因為離開了中國,我才有了可以公開紀念“六四”,且不用恐懼警察上門的機會。
6月4日這天,“六四紀念館”正式開放。這一天,79歲的美國漢學家林培瑞教授專程從加州趕來。開幕儀式上,他朗誦了自己的一篇短文:“為什麼要記得六四?”
此前,我看過他在家中拍攝的視頻,是用中文讀誦的。視頻下方搖曳的白玫瑰,是他的太太童屹親手種的。童屹是當年中國政法大學的學生,積極的“六四”參與者,曾在中國被勞教,飽受屈辱,1997年到達美國。
“我們為什麼記得六四?”
“我們記住六四,是因為那時候蔣捷連才17歲。今天,他仍然是17歲。他永遠是17歲。死去的人不長歲數兒。”
“我們記住六四,是因為那些逝去的亡靈,始終困擾著劉曉波,直到他去世;亡靈們也將困擾我們,直到我們也去世。”
“我們記住六四,是因為普通的工人倒了下去。我們不可能記住大多數他們的名字,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從來也不知道。但我們記住了他們作為人的舉動,我們也記住了自己始終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我們記住六四,是因為這是最壞的中國,但也是最好的中國。”
“我們記住六四,是因為我們想知道那些殺人的士兵們, 自己有什麼記憶……”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收集這些文物的時候,發生了很多故事。周鋒鎖說,一次,聽到“兩天後,他這把張傳單帶到了倫敦,和另外幾件“六四”文物一起,在英國議會做了展覽。倫敦大學斯密斯學院的學生,也邀請他去交流,並做展覽。年輕人的熱忱,讓他深深感動。

倫敦大學史密斯學院的八九民運攝影展海報。(受訪者提供)

八九的旗幟在英國議會展出。(受訪者提供)
35年了,記憶就這樣斑駁地傳遞著,在全世界。
“就像這個油印機,其實一直在等待著,有一天能站出來為歷史作證。”周鋒鎖說,他覺得,紀念館是一個很大的責任,是帶有使命感的。要為了那些死去的人,受傷的人,把這麼多年無數人的心血,保存下來。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紀念“六四”?
2023年3月,我漂泊到紐約。作為一個記者,第一次,因為離開了中國,我才有了可以公開紀念“六四”,且不用恐懼警察上門的機會。
6月4日這天,“六四紀念館”正式開放。這一天,79歲的美國漢學家林培瑞教授專程從加州趕來。開幕儀式上,他朗誦了自己的一篇短文:“為什麼要記得六四?”
此前,我看過他在家中拍攝的視頻,是用中文讀誦的。視頻下方搖曳的白玫瑰,是他的太太童屹親手種的。童屹是當年中國政法大學的學生,積極的“六四”參與者,曾在中國被勞教,飽受屈辱,1997年到達美國。
“我們為什麼記得六四?”
“我們記住六四,是因為那時候蔣捷連才17歲。今天,他仍然是17歲。他永遠是17歲。死去的人不長歲數兒。”
“我們記住六四,是因為那些逝去的亡靈,始終困擾著劉曉波,直到他去世;亡靈們也將困擾我們,直到我們也去世。”
“我們記住六四,是因為普通的工人倒了下去。我們不可能記住大多數他們的名字,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從來也不知道。但我們記住了他們作為人的舉動,我們也記住了自己始終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我們記住六四,是因為這是最壞的中國,但也是最好的中國。”
“我們記住六四,是因為我們想知道那些殺人的士兵們, 自己有什麼記憶……”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