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 碾压全球超算!微软发布巴掌大量子芯片
黄仁勋的泼冷水也不全然出于竞争考虑,量子计算需要 GPU 进行混合计算模拟和算法优化,而英伟达的 GPU 可增强量子计算机的 AI 泛化能力,亦可相辅相成。
作为补充,美国初创公司 PsiQuantum 是 DARPA 选定的另一家企业,其量子计算技术则是基于光子量子比特。去年,PsiQuantum 宣布在澳大利亚投资 6.2 亿美元,建设一个全规模量子计算系统。

关于微软的拓扑量子比特,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Nature》撤稿故事。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 Majorana 粒子的存在证据,2012 年,Leo Kouwenhoven 及其国际团队发表论文,首次在实验上暗示了 Majorana 粒子的存在。
该研究也被 Physics World 评为当年年度十大突破之一。
到了 2016 年,微软设立 Microsoft Quantum Lab 并聘请 Kouwenhoven 担任主任,以推进 Majorana 量子比特的研究。两年后,他们的努力似乎迎来了重大突破,在《Nature》发表了一篇轰动性论文。
这篇论文提到,他们在 0.02 K 的极低温环境下,观察到两个电子在纳米线的末端成对存在,其中一个电子位于半导体部分,另一个电子位于超导层。
但问题是,他们只能证明其中一对电子的存在,却无法证明另一对电子的存在,而后者是形成 Majorana 量子比特的必要条件。

面对科学界的质疑声,Kouwenhoven 团队重新分析了原始数据,并重新搭建实验装置以校准某些参数。结果发现,此前的论文实验结果难以复现。
2023 年,《Nature》正式发布撤稿声明,Kouwenhoven 团队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承认了论文在科学严谨性上的不足,并向学术界致歉。
深入调查显示,研究团队没有造假,但也确实存在数据筛选和实验误差。
据悉,这一撤稿后续引发了学术界对量子计算研究“过度炒作”的大量讨论,这也是微软 CEO 会在 X 平台的发文中特意强调 Majorana 1 的发布并非炒作的重要原因。
当然,量子计算研究极其复杂,那次撤稿也并未否定 Majorana 量子比特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而相比于 2018 年发布的那篇论文,七年后的今天,“执拗”的微软或许用 Majorana 1 改写了那个未完成的故事。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