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 碾壓全球超算!微軟發布巴掌大量子芯片
黃仁勳的潑冷水也不全然出於競爭考慮,量子計算需要 GPU 進行混合計算模擬和算法優化,而英偉達的 GPU 可增強量子計算機的 AI 泛化能力,亦可相輔相成。
作為補充,美國初創公司 PsiQuantum 是 DARPA 選定的另一家企業,其量子計算技術則是基於光子量子比特。去年,PsiQuantum 宣布在澳大利亞投資 6.2 億美元,建設一個全規模量子計算系統。

關於微軟的拓撲量子比特,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Nature》撤稿故事。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 Majorana 粒子的存在證據,2012 年,Leo Kouwenhoven 及其國際團隊發表論文,首次在實驗上暗示了 Majorana 粒子的存在。
該研究也被 Physics World 評為當年年度十大突破之一。
到了 2016 年,微軟設立 Microsoft Quantum Lab 並聘請 Kouwenhoven 擔任主任,以推進 Majorana 量子比特的研究。兩年後,他們的努力似乎迎來了重大突破,在《Nature》發表了一篇轟動性論文。
這篇論文提到,他們在 0.02 K 的極低溫環境下,觀察到兩個電子在納米線的末端成對存在,其中一個電子位於半導體部分,另一個電子位於超導層。
但問題是,他們只能證明其中一對電子的存在,卻無法證明另一對電子的存在,而後者是形成 Majorana 量子比特的必要條件。

面對科學界的質疑聲,Kouwenhoven 團隊重新分析了原始數據,並重新搭建實驗裝置以校准某些參數。結果發現,此前的論文實驗結果難以復現。
2023 年,《Nature》正式發布撤稿聲明,Kouwenhoven 團隊也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承認了論文在科學嚴謹性上的不足,並向學術界致歉。
深入調查顯示,研究團隊沒有造假,但也確實存在數據篩選和實驗誤差。
據悉,這一撤稿後續引發了學術界對量子計算研究“過度炒作”的大量討論,這也是微軟 CEO 會在 X 平台的發文中特意強調 Majorana 1 的發布並非炒作的重要原因。
當然,量子計算研究極其復雜,那次撤稿也並未否定 Majorana 量子比特技術路線的可行性。而相比於 2018 年發布的那篇論文,七年後的今天,“執拗”的微軟或許用 Majorana 1 改寫了那個未完成的故事。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