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美股持续上涨 腐蚀科技巨头决策力 | 温哥华财税中心


[美股] 美股持续上涨 腐蚀科技巨头决策力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中国的热门人工智能(AI)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震撼美国科技界至今已一个月,美股和美国舆论大致已冷静下来,一切似乎都恢复正常。在这期间,美国关于DeepSeek的讨论,主要围绕在AI的发展前景以及中美科技竞争等两大范畴的课题,却没人把DeepSeek得以逆袭的原因,归咎于美国资本市场持续走高,与美国金融市场走向的关系。

作为更便宜且性能可媲美美国同行的AI模型,DeepSeek的到来无疑被美国科技界视为风险投资家马克·安德烈森所形容的“人工智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是挑战甚至可取代美国现有优势地位的产品方案。DeepSeek的模型训练成本据说不到600万美元(约804万新元),远低于OpenAI的ChatGPT和其他美国模型。尽管这金额在业内存在巨大争议,但不足以否定在美国对华层层加码的芯片禁售行动下,来自中国的模型仍然构成一定竞争力,足以同美国最复杂的模型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运算方面还略占上风。这自然引发美国科技业者的危机感。

DeepSeek不仅挑战美国目前发展出来的AI模型,也令当地科技界开始质疑,之前巨额资本支出和庞大资源投入的AI开发模式是否明智。OpenAI在将ChatGPT商业化后,至今的发展策略无外是在早期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投入更多先进的芯片推动系统升级,企求打造出更有价值的技术,与许多美国企业为捍卫价格和利润率所采取的最佳策略理念相当一致。


谷歌、亚马逊和微软等科技巨头也同样在AI供应链中,采取近乎不惜成本的投入运营模式,主要表现在公司内部高薪雇用AI团队,或是持有非上市模型制造商的股份。去年,这三巨头与Meta在数据中心等AI基础设施的支出,总计达到约1800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57%。AI芯片生产商为了因应市场庞大的需求,也在近年大力开发并推销最先进的芯片,用来开发尖端AI模型的芯片毛利率据报可超过90%。

为何一直没这么做

DeepSeek引发美国科技界对AI模型开发的重新思考,主要是基于未来业务创收,会因这家中国业者所采取的价廉物美策略而遭受削弱。英伟达本来是因模型训练的井喷式需求,才会业务腾飞;一旦科技巨头竞相追随价廉物美策略,芯片需求自然下降,目前的垄断式毛利无疑也将受挤压。科技巨头为了训练尖端的AI模型,斥巨资与能源公司合作发展所需的大量电力基础设施,也恐因转向价廉物美策略而沦为投资打水漂的下场。


可以这么说,到目前的重新思考,并没有涵盖OpenAI和美国科技巨头,为何当初不走上DeepSeek所采取的价廉物美策略方向。美国一般观点认为DeepSeek的模型运算力强,并不算是一次科技突破;也就是说,美国业者如果原本要开发类似的模型,无论具备的资源还是技术上都不成问题。那么为何一直没这么做,其实是个饶有兴味的课题。

究其原因,与美国商业决策因资本市场长期的牛市,面临追逐短期利润的巨大压力,有一定关系。无论是已上市的美国企业,还是没上市却寻求未来上市的初创企业,华尔街的长期牛市已经增加它们要将短期利润最大化的压力,以便衡量它们应否享有高股价或高上市估值的背后依据。


美国科技巨头和非上市的OpenAI开发AI模型,乍看之下是为了促进人类的发展,但细看个别公司的动机,都不外是出于增进财务表现的需要,以满足股东或私募投资者的庞大期待。考虑到科技巨头现今的高昂股价,它们都一直在寻求从核心业务伸展至可带来高回报的新领域,而未上市的新创实体更是要找出业务的突破点,以取得金主或科技巨头的注资入股,并最终得以上市。至于模型能否最终为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恐怕从来不是主要考量,毕竟像在中国企业间擅长打价格战,并暂时牺牲收益的开拓业务模式,对这些美企而言简直就是灾难,而不是可取之处。



纽约证券交易所外的华尔街路标。 (路透社)
1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