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 微軟130億美金投資OpenAI打水漂?AI巨頭漸行漸遠
不過,該項目起步不順。一次早期訓練測試顯示,構建一個可與OpenAI媲美的模型比預想中更為困難。
但據最新消息,蘇萊曼團隊目前已開發出代號為“MAI”的AI模型家族,在內部基准測試中展現出與OpenAI和Anthropic等行業領導者產品相當的性能。此外,他們還在開發ChatGPT -o1類的“推理模型”。
而微軟已經開始嘗試將這些MAI模型替換掉Copilot中的OpenAI模型,並考慮在今年晚些時候以API形式發布MAI模型供外部開發者使用。
“微軟不能只依賴OpenAI技術,否則可能會被甩在後面,”投資銀行D.A. Davidson分析師吉爾·盧裡亞(Gil Luria)表示,“這是一場真正的競賽,而OpenAI可能不會贏。”
另外,微軟已開始多元化其AI供應鏈。在蘇萊曼的指導下,微軟正在測試來自Anthropic、xAI、DeepSeek和Meta等公司的模型,作為Copilot的潛在替代品。而這種“多廠商”戰略旨在降低對OpenAI的依賴風險。
OpenAI也開始“去微軟化”
而據外媒報道,OpenAI與微軟之間的重要矛盾之一還集中在雙方雲計算合作協議上。
作為OpenAI的最大投資方,微軟掌握著OpenAI模型訓練的算力“命門”——OpenAI的大部分電力和數據中心算力均由微軟提供。根據合同,微軟不僅是OpenAI的獨家雲服務器供應商,還是唯一獲准向雲計算客戶轉售OpenAI模型的公司。
目前,微軟已向OpenAI投入超過130億美金,獲得其20%的股權,並有望獲得未來最高達920億美金的利潤。旗下Azure是OpenAI的獨家雲服務提供商,年支出費用超過10億美金。
此外,微軟可以使用OpenAI開發的所有技術,並將其集成到產品Copilot中;Azure則壟斷了OpenAI模型向雲計算客戶的轉售權,並向OpenAI支付20%的收入。OpenAI則負責訓練新模型(包括GPT-4、Sora等),並通過ChatGPT訂閱和銷售API獲利。
伴隨著OpenAI算力需求的不斷攀升,奧特曼持續向微軟索要更多資金和計算資源,但自2023年下半年起,微軟對OpenAI的要求變得敷衍。其表示,已經提供了所能提供的一切,並且已經放寬了排他性條款限制。
OpenAI對此不滿,認為微軟難以滿足其服務器需求。此後,奧特曼開始尋找新的資方。他頻繁訪問了中東國家,與沙特、阿聯酋等國的主權基金洽談合作。
2024年,奧特曼與孫正義合作開發AI芯片。同年10月,OpenAI完成了66億美金的融資,投資方包括Thrive Capital、英偉達、阿聯酋主權財富基金和軟銀等。盡管微軟也投入了5億美金,但已不再占據主導地位。
此外,奧特曼繞過微軟直接推銷OpenAI的服務類產品。知情人士透露,他在推介活動中強調,企業與OpenAI團隊直接合作可以獲得最新模型和更多定制AI產品的機會。
今年1月,奧特曼與特朗普、孫正義和拉裡·埃裡森(Larry Ellison)在白宮宣布成立“星際之門”合資公司,總投資預計高達5000億美金。該項目與奧特曼原本希望與納德拉合作的計劃相似,但當時納德拉正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
據知情人士稱,微軟和OpenAI曾磋商一項數據中心項目,但在奧特曼短暫罷免後,微軟擱置了該項目。
OpenAI宣布,到2030年,軟銀主導的“星際之門”數據中心將支持其四分之三的算力需求。在未來幾個月400億美金融資中,軟銀將至少投入300億美金,其中近一半將用於“星際之門”項目。
此外,OpenAI預計今年的公司營收將是去年的兩倍多,從37億美金增至125億美金以上,其中三分之一來自軟銀對AI智能體工具的支出。
AGI究竟何時能實現
微軟與OpenAI的這種疏離,是一種必然。雙方公司之間的另一主要矛盾點在於:OpenAI究竟何時能實現AGI?
根據OpenAI與微軟之間的協議,一旦OpenAI成功開發出AGI,其董事會便有權重新調整與微軟的合作關系。
奧特曼雖多次宣稱OpenAI離實現AGI還有一定距離,一兩年內無法做到,但同時他又認為 “AGI的到來將比大多數人預期的早”。在奧特曼看來,行業已經觸及“已知的未知”,總體方向是明確的,現在需要的是快速推進。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