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突发急病,医生为何选择不救?

作者 | 乔悦
编辑 | 苏米
今年2月,一架从四川达州飞往福建泉州的航班上,一名61岁乘客突发昏迷,送医后不治身亡。
这件事在当时曾引起广泛讨论。有人提出疑问,这架载有上百名乘客的航班,真的没有一位医务人员吗?
航空公司回应称,乘务组在发现乘客无应答时,立即广播寻找医务人员,但始终无人回应。只能由乘务员按照程序为其吸氧、做心肺复苏,直到飞机落地,由地面医护人员接手。
家属对于航空公司的回应并不满意,事后发文,希望找到同机乘客,还原抢救经过。

乘客家属在社交平台发文寻人,希望还原经过
也有人从事后家属的态度中推测,如果当时有医生出面,那么他可能面临家属的指责和法律风险,有可能成为航空公司转嫁责任的对象,甚至称“幸好没有医生掺和进去”。
飞机、高铁上遇到突发状况,医生挺身而出,抢救生命,最终收获掌声与感激,这是以往常见的报道。但现实并不总是如此美好,与其他公共场合不同,在列车或航班中站出来的医务人员往往需要出示执业资质,全程被乘务员录像记录,事后还要留下姓名电话单位,甚至有可能面对家属追责带来的争议和纠纷。
于是,施救变得沉重。本该被鼓励的善意之举,成了一场权衡利弊后的风险决策。医生害怕义务救助后,责任被无限放大;乘务员也害怕流程疏漏后,被乘客投诉追责。原本该被鼓励的救人之举,逐渐变成了一场需要慎重权衡的风险决策。
“白大褂一脱,别人生死与我无关”,这句话,正在一些医生心中生根。因此,那些听到寻医广播后,在起身与沉默之间做出选择的人,他们的迟疑与克制,值得被探讨。
01
一次不舒服的见义勇为
去年五一假期,一趟京沪高铁列车上,广播突然响起一条求助信息:商务座有乘客突发意外,急需医生帮助。广播刚播完第一遍,车内一阵骚动。没买到票,只能在8号车厢过道蹲着的王德森——一名即将入职三甲医院的胸外科医生,迟疑了一会儿,没有上前。
“广播没说乘客病情,我只是名外科医生,万一去了帮不上忙,又耽误别的医生救治就不好了。”他想。
这是他迟疑的第一个理由。但远不止这些。
王德森快要博士毕业,五六年前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也曾在120救护车上轮转过一段时间,接受过系统的急救训练。按理说,他具备足够的能力应对突发状况。但现实却让他多了一层顾虑。


分享: |
注: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