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突发急病,医生为何选择不救?

现实会让一些医生面对突发状况时产生顾虑/《问心》剧照
广播又响起了第二轮播报。王德森知道,列车上还没找到医生。出于医生的责任感,他决定先去看一眼。他从8号车厢一路穿过五六节车厢,最终在列车头部找到了那名乘客。
乘客被安顿在座位上,能说话、能喝水,没有晕厥、脸色煞白等典型症状,精神状态看起来很正常。现场围着三四名乘务人员和一个乘警,也没有表现出急切的神态。以他过往的急救经验判断,患者问题不大。他简单问诊了几句,得知对方年纪轻轻,患有慢性肾炎,当下感到“烧心”,没有明显疼痛,但一直怀疑自己有心脏疾病。
王德森帮他测了心率和血压,一切正常。初步判断是消化系统的问题,“跟心脏没有太大关系”。王德森说,“这种情况属于‘疑病症’——自己本身没什么病,但是疑神疑鬼地认为自己有病而造成的过度紧张。”他能做的主要是安抚情绪,告诉乘客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下车后买点奥美拉唑吃就可以了”。乘客听完,明显松了口气,觉得身体好些了。

《谢谢你医生》剧照
真正让王德森感到“不愉快”的,是事后的操作流程。乘务员递来一张表格,要求他登记姓名、电话、工作单位,理由是:事后方便向单位内部汇报备份。他迟疑了一下,还是写了。
登记完,乘务员请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但王德森没有座位,他看到商务车厢很空,询问对方能否让自己暂时坐在这里,等来人了就走。乘务员客气地回绝道:“不好意思,我们有规定,不可以这样。”他没有多说什么,只能转身离开。
“我就又回到8号车厢中间,找了个角落蹲着……我也说不上来自己在不愉快什么,但从头到尾,整件事就让我挺不舒服的。”
现在回想起来,王德森还多了些后怕,自己当时留下了电话和工作单位。“万一后续患者真的出现心脏问题,会不会反过来追责到我,甚至追到我单位?”
02
“救人之后”的顾虑
王德森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几年前,曾出现过“救人反被告”的案例。
2017年,一名72岁的齐老太在药店突然晕厥,药店老板孙向波在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时,压断了双侧12根肋骨。事后,齐老太将孙向波告上法庭,要求他支付近10万元的赔偿金。案件经过一审、二审和再审,最终在2021年,法院认定孙向波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