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乘客突发急病,医生为何选择不救? | Finance


乘客突发急病,医生为何选择不救?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通常我的同事们遇到这种情况,都不太愿意救助,因为怕担责任”,王德森说,就连在三甲医院做行政工作的父亲也常劝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为他父亲的医院里有规定,如果有医生引发了负面舆情,即使本人没有责任,也可能被通报、扣绩效,甚至丢掉工作。



现实会让一些医生面对突发状况时产生顾虑/《问心》剧照


广播又响起了第二轮播报。王德森知道,列车上还没找到医生。出于医生的责任感,他决定先去看一眼。他从8号车厢一路穿过五六节车厢,最终在列车头部找到了那名乘客。

乘客被安顿在座位上,能说话、能喝水,没有晕厥、脸色煞白等典型症状,精神状态看起来很正常。现场围着三四名乘务人员和一个乘警,也没有表现出急切的神态。以他过往的急救经验判断,患者问题不大。他简单问诊了几句,得知对方年纪轻轻,患有慢性肾炎,当下感到“烧心”,没有明显疼痛,但一直怀疑自己有心脏疾病。

王德森帮他测了心率和血压,一切正常。初步判断是消化系统的问题,“跟心脏没有太大关系”。王德森说,“这种情况属于‘疑病症’——自己本身没什么病,但是疑神疑鬼地认为自己有病而造成的过度紧张。”他能做的主要是安抚情绪,告诉乘客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下车后买点奥美拉唑吃就可以了”。乘客听完,明显松了口气,觉得身体好些了。



《谢谢你医生》剧照


真正让王德森感到“不愉快”的,是事后的操作流程。乘务员递来一张表格,要求他登记姓名、电话、工作单位,理由是:事后方便向单位内部汇报备份。他迟疑了一下,还是写了。

登记完,乘务员请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但王德森没有座位,他看到商务车厢很空,询问对方能否让自己暂时坐在这里,等来人了就走。乘务员客气地回绝道:“不好意思,我们有规定,不可以这样。”他没有多说什么,只能转身离开。

“我就又回到8号车厢中间,找了个角落蹲着……我也说不上来自己在不愉快什么,但从头到尾,整件事就让我挺不舒服的。”


现在回想起来,王德森还多了些后怕,自己当时留下了电话和工作单位。“万一后续患者真的出现心脏问题,会不会反过来追责到我,甚至追到我单位?”

02

“救人之后”的顾虑

王德森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几年前,曾出现过“救人反被告”的案例。

2017年,一名72岁的齐老太在药店突然晕厥,药店老板孙向波在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时,压断了双侧12根肋骨。事后,齐老太将孙向波告上法庭,要求他支付近10万元的赔偿金。案件经过一审、二审和再审,最终在2021年,法院认定孙向波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延伸阅读

    _RELATED_NEWS_MORE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Security Code *: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