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突發急病,醫生為何選擇不救?

現實會讓一些醫生面對突發狀況時產生顧慮/《問心》劇照
廣播又響起了第二輪播報。王德森知道,列車上還沒找到醫生。出於醫生的責任感,他決定先去看一眼。他從8號車廂一路穿過五六節車廂,最終在列車頭部找到了那名乘客。
乘客被安頓在座位上,能說話、能喝水,沒有暈厥、臉色煞白等典型症狀,精神狀態看起來很正常。現場圍著三四名乘務人員和一個乘警,也沒有表現出急切的神態。以他過往的急救經驗判斷,患者問題不大。他簡單問診了幾句,得知對方年紀輕輕,患有慢性腎炎,當下感到“燒心”,沒有明顯疼痛,但一直懷疑自己有心臓疾病。
王德森幫他測了心率和血壓,一切正常。初步判斷是消化系統的問題,“跟心臓沒有太大關系”。王德森說,“這種情況屬於‘疑病症’——自己本身沒什麼病,但是疑神疑鬼地認為自己有病而造成的過度緊張。”他能做的主要是安撫情緒,告訴乘客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下車後買點奧美拉唑吃就可以了”。乘客聽完,明顯松了口氣,覺得身體好些了。

《謝謝你醫生》劇照
真正讓王德森感到“不愉快”的,是事後的操作流程。乘務員遞來一張表格,要求他登記姓名、電話、工作單位,理由是:事後方便向單位內部匯報備份。他遲疑了一下,還是寫了。
登記完,乘務員請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但王德森沒有座位,他看到商務車廂很空,詢問對方能否讓自己暫時坐在這裡,等來人了就走。乘務員客氣地回絕道:“不好意思,我們有規定,不可以這樣。”他沒有多說什麼,只能轉身離開。
“我就又回到8號車廂中間,找了個角落蹲著……我也說不上來自己在不愉快什麼,但從頭到尾,整件事就讓我挺不舒服的。”
現在回想起來,王德森還多了些後怕,自己當時留下了電話和工作單位。“萬一後續患者真的出現心臓問題,會不會反過來追責到我,甚至追到我單位?”
02
“救人之後”的顧慮
王德森的擔心不是空穴來風。幾年前,曾出現過“救人反被告”的案例。
2017年,一名72歲的齊老太在藥店突然暈厥,藥店老板孫向波在對其進行心肺復蘇時,壓斷了雙側12根肋骨。事後,齊老太將孫向波告上法庭,要求他支付近10萬元的賠償金。案件經過一審、二審和再審,最終在2021年,法院認定孫向波無需承擔賠償責任。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