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突發急病,醫生為何選擇不救?
保險,一旦出現爭議,由保險兜底賠償,最大限度減少醫生和施救者的個人風險。

急救醫療責任保險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能最大限度減少醫生和施救者的個人風險/《謝謝你醫生》劇照
在南風窗采訪到的三位醫務人員中,白雅茹是唯一一個不怕被事後糾纏的。她的底氣,來自背後強有力的官方後盾。她出身軍醫家庭,自己也是轉業軍人,目前在一家三甲部隊醫院任護理督導專家。她說:“我們醫院從來不會因為輿論去處罰醫生,反而會第一時間出來保護我們。對於在任何場所勇於站出來救助病患的醫護人員,醫院都是鼓勵和支持的。”
不過,即便是白雅茹,也曾有過不愉快的救人經歷。大約七八年前,她在西安前往西寧的高鐵上,遇到一位乘客小腿被車門劃傷,傷口約8-10厘米長,血順著腿往下流。當時列車上沒有縫合工具,她只能用產婦急救包進行清洗、消毒和包扎,好在距離到站時間並不長,她就建議乘客下站後找醫院進一步處理。
原以為事情到此結束,沒想到之後列車員又要她填了一堆表格,還按了手印。“我很反感那個紅手印,就像你做了什麼錯事一樣。”她說,“我願意幫忙,但不想被這樣對待。從頭到尾沒有一句感謝,只有乘客說了句‘謝謝’。”
她理解列車方需要流程,但難以接受那種冷漠的態度。“你可以拍視頻、留證據,但應該告訴我為什麼這麼做。整個過程只感覺到乘務員擔心背鍋,生怕萬一有責任扛到自己身上。”
即便如此,白雅茹仍然堅持,如果將來再遇到類似情況,她依然會挺身而出。但不是每一個醫生都像白雅茹一樣,有一個強大的後盾為她保駕護航。更多人,在公共場合伸出援手之前,會先問一句:值不值得?萬一呢?
05
網絡審視下的不安
這種猶豫,除了責任制度的缺位,更與近年來在社交媒體上被無限放大的醫患矛盾息息相關。醫生不只是醫生,他們成了隨時可能被圍觀的公眾人物。一旦卷入突發事件,手機鏡頭往往比急救箱更快到場,而網絡判斷也常常快於專業診斷。
“醫生最怕的不是施救,而是被拿放大鏡檢視,最終上升為公共事件。”王德森告訴南風窗,即便在醫院裡,醫生也不敢保證萬無一失,出錯是醫療工作的一部分。
比如操作中不小心損傷一根血管,或者大型手術中局部止血時多出100毫升的血,這些情況在專業上都是可控、可補救的,不會造成後遺症。但如果放到網絡上,“不完美”就會被放大成“失職”,被渲染成聳動的公共輿論事件。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更重要的是,政府可以推廣急救醫療責任
急救醫療責任保險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能最大限度減少醫生和施救者的個人風險/《謝謝你醫生》劇照
在南風窗采訪到的三位醫務人員中,白雅茹是唯一一個不怕被事後糾纏的。她的底氣,來自背後強有力的官方後盾。她出身軍醫家庭,自己也是轉業軍人,目前在一家三甲部隊醫院任護理督導專家。她說:“我們醫院從來不會因為輿論去處罰醫生,反而會第一時間出來保護我們。對於在任何場所勇於站出來救助病患的醫護人員,醫院都是鼓勵和支持的。”
不過,即便是白雅茹,也曾有過不愉快的救人經歷。大約七八年前,她在西安前往西寧的高鐵上,遇到一位乘客小腿被車門劃傷,傷口約8-10厘米長,血順著腿往下流。當時列車上沒有縫合工具,她只能用產婦急救包進行清洗、消毒和包扎,好在距離到站時間並不長,她就建議乘客下站後找醫院進一步處理。
原以為事情到此結束,沒想到之後列車員又要她填了一堆表格,還按了手印。“我很反感那個紅手印,就像你做了什麼錯事一樣。”她說,“我願意幫忙,但不想被這樣對待。從頭到尾沒有一句感謝,只有乘客說了句‘謝謝’。”
她理解列車方需要流程,但難以接受那種冷漠的態度。“你可以拍視頻、留證據,但應該告訴我為什麼這麼做。整個過程只感覺到乘務員擔心背鍋,生怕萬一有責任扛到自己身上。”
即便如此,白雅茹仍然堅持,如果將來再遇到類似情況,她依然會挺身而出。但不是每一個醫生都像白雅茹一樣,有一個強大的後盾為她保駕護航。更多人,在公共場合伸出援手之前,會先問一句:值不值得?萬一呢?
05
網絡審視下的不安
這種猶豫,除了責任制度的缺位,更與近年來在社交媒體上被無限放大的醫患矛盾息息相關。醫生不只是醫生,他們成了隨時可能被圍觀的公眾人物。一旦卷入突發事件,手機鏡頭往往比急救箱更快到場,而網絡判斷也常常快於專業診斷。
“醫生最怕的不是施救,而是被拿放大鏡檢視,最終上升為公共事件。”王德森告訴南風窗,即便在醫院裡,醫生也不敢保證萬無一失,出錯是醫療工作的一部分。
比如操作中不小心損傷一根血管,或者大型手術中局部止血時多出100毫升的血,這些情況在專業上都是可控、可補救的,不會造成後遺症。但如果放到網絡上,“不完美”就會被放大成“失職”,被渲染成聳動的公共輿論事件。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