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入港股,买保险,年轻人去香港"特种兵"式薅羊毛
对于香港来说,内地客人也是香饽饽。孙雅君说,香港保险的竞争本就很激烈,大部分时候,在签单中心集聚地海港城,都有举着广告牌揽客的保险销售。这两年,热度显然更高了——很多卷不动北上广的内地中产,决心转投香港,只为拿下一个香港优才/高才身份。
只是,到了香港之后,他们才发现,香港拥有发达的金融和外贸行业,但产业结构并不算多元,没有对口的专业,很难找到一份写字楼里的稳定工作,只能去当销售。
于是,香港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成了他们的落脚点。孙雅君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新晋保险从业者,为了有足够的业绩、成功拿到身份,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做个人账号,以期把保险卖到内地,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推动内地进一步了解香港金融业的窗口,而开港卡,就是接入香港金融系统的第一步。
“我图你本金,你图我羊毛”,就这样,香港和内地两边颇有默契地形成了一种双向奔赴,让港卡的开卡热潮一路走高。
资产保卫战
让自己的钱保值一点,是开卡特种兵们出行的普遍初衷。
这一周,孙雅君一连带了三个客户去香港,先买保险,再办银行卡。她给客户们推荐的保险叫“分红型储蓄险”,内地也有,但风格却和香港的不太一样——普遍来看,香港这类保险的保底利率比内地低很多,大多数小于0.5%,但长期的预期利率可达6-7%。
放在以往,这意味着更长的回本周期,和更高的投资风险,会让内地客户们犹豫,所以她很少推荐。在孙雅君眼里,香港的客户往往接受了更完善的市场教育,投资理念成熟,能够承担比较大的风险。但国内的很大一部分客户,还是倾向于稳妥的投资方式,如果利率相差不算太大,大家还是喜欢把钱放进银行。
但在存款利率持续走低的当下,孙雅君发现,大家的观念好像变得更开放了。大概从去年开始,就陆续有客户找上门来,向她咨询香港保险。这其中,还包括一些以前没有考虑过港险的高净值客户,他们的普遍画像是高学历、高收入,或者本身就有丰富的投资经验,愿意去尝试承担较高的风险。

▲ 图 /视觉中国
目前来看,买港险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尝试——香港储蓄险大部分要持有10年以上才有理想的利率,5年内可能有大笔支出的人都不是合适的购买人群。
于是,孙雅君的这些客户里,分成了有一定代表性的两类,一类是40岁往上,有千万级资产的中产,没有要花钱的地方,冲着更高的利率选择了香港保险。还有一类,是不满30岁的年轻人,不结婚,也没有买房的打算,决心通过买长期保险,让自己存下钱,因此主动找到孙雅君,把自己刚到手的年终奖通通换成了港险。
某种程度上,这群最先“吃螃蟹”的人,也是最容易对资产缩水感到焦虑的人。孙雅君说,客户们有的不再相信房地产,选择把房子卖掉换保险,有的是一大笔银行定期储蓄到期之后,再也不打算存进去。
Karen也观察过,在当前的环境下,身边同为程序员的朋友、同事,似乎都有对金钱的强烈不安全感。他刚买了房,考虑预算时,他没有加杠杆,还留了接近30万元的抗风险资金,能保证他就算两年没有收入,也能应付开销。
在Karen眼里,他们“手里有一些钱,但却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这意味着收入不可持续。因此,大家才会花更多精力,去寻找不让手里的钱贬值的投资方法。


分享: |
注: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