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抵制19.38億項目,有關部門"還去人家娘家威脅"?
一、19.38億風電帝國的環境影響誰說了算?
六爐山風電場堪稱廣西新能源的“旗艦工程”——總投資19.38億元(廣西發改委文件顯示實際投資達28.98億),裝機容量400兆瓦,相當於靈山縣年用電量的三分之一。項目宣稱“年均減排二氧化碳79萬噸”,被列為廣西陸上單體規模最大的風電項目。建設單位國投廣西風電有限公司,系央企國投電力全資子公司,背景顯赫。



跪在推土機前的一排村民
然而光環之下,疑雲密布:
資質悖論:環評報告編制單位廣西南寧師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僅持有“生態建設和環境工程”乙級資質證書(編號:乙252024010147)。而國家《風電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編制規程》明確規定:裝機≥50MW項目必須由甲級資質機構承接。400MW的超級項目竟由乙級機構操刀,如同“社區診所主刀心臓手術”。

技術團隊缺口:甲級資質需至少15名注冊環評工程師,師源環保2025年披露工程師僅6人,不足標准一半。欽州市生態環境局在受理該環評報告時,未對此提出質疑。
二、村民全都不同意,但環評稱“未收到群眾意見”
《環境影響評價法》第21條規定:
環評報告書報送審批前,應通過論證會、聽證會或公示等形式征求公眾意見,並對直接涉及公眾利益的項目,報告書需包含對意見采納與否的說明。
然而,報告書聲稱:
“本次公眾參與過程中未收到群眾意見及反饋。”
村民的口述則截然相反:
“去年底他們逐戶入戶問過,我們全部都不同意。”——茶亭村民,2025年6月8日
更有村委八組於2025年5月29日發出公開信,稱政府動用不明身份人員,在3月13日和4月21日兩次對村集體自留山進行“強征、強占、強挖”,導致山林被破壞、飲用水源被污染,卻無法出示任何合法手續或環評批文。矛盾之大,堪稱“有聲無影”的戲中戲。如此“無人問津”的公示與“家家反對”的民意,昭示公眾參與權被實質剝奪。

三、“敏感區”或“犧牲區”?水源安全誰來保障?
環評爭議的核心還在於環境敏感區的系統性失察:
5米之危:10台風機將矗立於天頂山水庫匯水區,最近處距水源僅5米——不足一台風機葉片長度(約80米)的十分之一。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管理名錄》明確將水源保護區列為敏感區,要求重點論證污染風險。
滑坡風險劇增:環評報告輕描淡寫“水土流失可控”,但2025年雨季,風機基座周邊已發生多次水土流失嚴重,村民公開信哭訴:“5月9日早上下了一場三個小時的雨,我們山上的泥土和石頭被雨水沖下來,村民的欽用水源、水田、坡地、河流也被污染,我們的水田裡,河裡,坡地以及山體上都堆積了厚厚的於泥,這些都嚴重污染我們的環境,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山上隨時會滾落的石頭對我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四、監管缺位:誰來為“放水”買單?
在項目審批與日常監管中,欽州市生態環境局理應扮演“守門人”角色。欽州生態環境局卻受理師源編制的國家級項目環評,暴露出地方監管對央企項目的“柔性執法”。這與2024年廣西47家環評單位因編制質量問題被記分形成諷刺對照——違規者受罰,越級者通行。從資質審查、聽證組織到敏感區論證,該局不僅未能制止明顯程序違法,反而成為“放水”的共謀。
資質審查不嚴:乙級機構承攬甲級項目,審查環節流於形式。
信息公開不力:村民多次申請查閱環評批復、征地文件,無果而返。
聽證會掛名:形式化公示未通知村民,聽證會成擺設。


分享: |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