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隱匿的殺洋盤:"領導說是幫外國用戶保管虛擬幣" | 溫哥華財稅中心


隱匿的殺洋盤:"領導說是幫外國用戶保管虛擬幣"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周駿還發現,其他同事大多有同鄉、同學或朋友關系,有的看起來才剛成年。當時只有周駿一人,是從Boss直聘App上找到這家公司的,招聘崗位描述為“跨境電商的客服銷售”。時隔一年多,周駿稱,已找不到該公司當時的招聘信息。

周駿大專學習工科,對口就業方向是進廠成為一名產業工人,與機器設備打交道。但他想坐辦公室,又覺得過了英語四級,想試試外貿,運營、客服、銷售等沒有專業門檻的崗位正好適合他。

投出簡歷沒多久,上述公司就邀請周駿來面試。公司規模不大,只有20人左右,天花板上掛著不同國家的、五顏六色的國旗,辦公室全是辟裡啪啦打字的年輕男性,占據了天匯大廈裡的一個小格子間。面試官問的問題不算多,包括周駿是否了解跨境貿易,是否會使用海外社交賬號等。提交完身份證信息,他很快入職了。


這家公司有“精聊部門”與“合約部門”,周駿一開始去的是“精聊部門”,需要與外國人一對一聊天,但試用期結束,他擔心直接從事詐騙,便選擇轉崗去“合約部門”,成為私域聊天軟件WhatsApp群內的“托”,負責推波助瀾、鼓動用戶往App裡充錢,每月拿4000元固定工資。

“合約部門”更像是廣撒網,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把從上游供應商處買到的電話號碼、或者通過投流廣告前來咨詢的用戶拉進WhatsApp群,每個群約300人,他們拉了約100個群。周駿也拿到了新的“話術本”,他的新人設是投資者,在群內烘托氣氛,告訴其他人自己跟隨App內的投資專家得到了許多回報。但實際上,那位號稱來自摩根斯坦利的投資專家是周駿的同事,App由另一位同事維護。App背後的公司,只是他們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冊的一家用來走賬的空殼公司,只有老板能看到用戶往這個App投了多少錢。

與“精聊”更高的提成相比,“合約”部門的提成稍微低一些,為20%。兩個部門最終都需要把潛在受害人引入App。至於何時“殺”,則由團隊小領導決定。周駿剛來沒多久,就經歷了一次。“殺洋盤”收盤時,老板請部門所有人在公司附近的宵夜檔吃了頓飯當做慶祝。“後台有3個比特幣,按當時一個比特幣6萬美元的價格來算,收了一百多萬元(人民幣)的樣子。”

遇上收盤或者發現金,周駿都會覺得這一切“太誇張了”。擔心高收益背後的高風險,他本打算2024年春節後再找一份新工作,但3月一天夜裡,辦公室突然來了一伙陌生人,要求老板出面協調團隊“分贓不均”的問題,否則便報警。後來那伙人真的報了警,當天,除了沒有來辦公室的老板,其余人都被帶去了派出所。


因為僅是一名基層員工,且證據不足以定罪,周駿在派出所待了不到24小時便被放了出來。自那之後,他徹底離開這家公司,還一並更換了電話卡,希望與這段經歷作別,“就好像一場夢醒了”。



天匯大廈內部。南方周末記者 汪徐秋林 攝


“感覺奇怪,不敢多問”

周駿經歷的,正是“殺洋盤”的一種典型模式:在虛假的投資系統裡,給被害人營造盈利假象,盡可能地讓被害人投入更多錢。

美國華裔Clara就是這一模式的受害者。她2023年從社交平台LinkedIn認識一位“投資人”後,被對方介紹到一個投資虛擬貨幣的網站,以為在此交易就能獲得收益。Clara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自己做過比特幣投資,知道如何操作,直到發現無法在虛假網站裡提取收益時,她已投入3個比特幣。“就是騙我們這種好像比較懂,覺得自己不會被騙的人。”

除了虛假投資,“殺洋盤”騙取受害者錢財的模式,還有在海外建立資金盤,以及“殺豬盤”裡常見的兼職、刷單等。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