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卷"逐自由 大陆"新港漂"摸索新归处
2023年9月,当时34岁的刘萍做出一个让身边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辞去在中国大陆一家媒体任职了11年的记者工作,只身南下香港谋生。当时的她,育有一对年幼子女。
自嘲是中年裸辞的刘萍,放弃了给予她成就感的职业,转行进入香港一家留学移民中介公司任职,背后的关键推动力是对孩子教育的焦虑。
采访当天,刘萍带着来港探访的11岁儿子一同在办公室。她告诉《联合早报》记者,自己去年先独自搬来香港,如今工作逐渐稳定,计划不久后把儿子正式接来上学,“插班的材料我已经在帮他交了。”
刘萍能迈出这一步,得益于香港特区政府于2022年底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简称高才通计划)。
香港2019年爆发反修例运动,隔年《香港国安法》落地,数以十万计港人随后选择移民。为填补人才缺口,港府推出高才通计划,条件包括必须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或年薪达250万港元(约42万新元)。港府此前也已实行另两项面向不同群体的人才的“优才计划”和“专才计划”。
这一波“抢人政策”力度空前,门槛也比以往低。自2022年底计划启动至2025年3月,香港入境处批准了超过30万份申请,约20万人已赴港,其中大陆申请者居多。
港府寄望借此计划引进中高端人才、提振经济;而对不少高才和优才而言,来港则是一条摆脱大陆激烈竞争、寻找更平衡生活的路径。
刘萍如此形容香港教育的吸引力:“人们常戏称,大陆985大学是98.5%的学生考不上;但香港考上港前八(香港八大院校)的录取率则有38%,机会确实多一些。”
她进一步说,孩子即使挺过了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验,也不代表之后的人生路会一马平川。“来香港,算是想逃离内卷吧。”
刘萍2023年辞去在中国大陆的记者工作,如今在香港一家留学移民中介公司任职。(受访者提供)
两年多前同样通过高才通计划从上海搬到香港的王瑞祥(50岁)也有类似体会。他受访时感慨道:“孩子在内地太累了。”
如今担任保险经纪的他说,来港除了希望为15岁的儿子减压,也盼望孩子能培养更国际化的视野。至于他自己,也渴望换一种生活方式:“香港的环境相对简单、纯粹。”
“新港漂”搅动香港职场
近年来搬到香港的大陆专业人士也有“新港漂”或“新港人”之称,他们一般属于中产阶层,不少人投身金融领域,尤其是保险行业。
在刘萍工作的尖沙咀广东道一带,沿街的办公楼前每天都有一排人站着,手举标上“香港保险”“香港身份”等字样的广告牌,向路人推销保险产品和中介服务。这群人当中,相当部分是通过人才引进计划来港的大陆专业人士。
大陆高才和优才一窝蜂涌入保险业,看中的是香港保险产品在大陆持续走俏的需求,加上工作时间和地点灵活,甚至能远程办公——人住在大陆,签单时飞来香港即可。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