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以伊冲突成照妖镜 揭了北京的老底 | Finance


[北京] 以伊冲突成照妖镜 揭了北京的老底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一场中东的战火,意外揭开了中国大国影响力的真实面貌。《美联社》深度分析,尽管北京长期将伊朗视为重要伙伴,但在近期以色列伊朗的冲突中,中国大国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实际行动却异常谨慎,除了外交辞令外未提供任何实质支持,凸显其影响力仅限于商业利益,在真枪实弹的冲突面前,是一个规避风险、缺乏干预能力的“纸老虎”。

以色列空袭伊朗后,北京表面上摆出了力挺盟友的姿态:高调谴责攻击、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与俄国总统普京通话、外交部长王毅也致电伊朗外长。然而,行动仅止于此。分析直指,中国并未提供任何军事援助、无人机零件或紧急信贷,所有反应都仅是精心校准过的外交辞令,旨在安抚德黑兰,同时又不得罪沙特阿拉伯等其他伙伴,更要避免招来美国制裁。

华府智库“捍卫民主基金会”(FDD)中国问题资深研究员辛格顿(Craig Singleton)一针见血地总结,北京的反应就是“稳定的买石油,加上仪式性的呼吁对话,仅此而已。”他指出:“这暴露出中国的波斯湾足迹是商业性的,而非战备性的。当飞弹满天飞时,北京吹捧的『战略伙伴关系』就缩水成一纸声明。”


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策略,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在中东巨大的经济与能源利益。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分析,中东的动荡不符合中国的商业利益与经济安全,是北京“绝对不愿看到”的。事实上,伊朗出口的石油约有8到9成流向中国,是维持其工业生产的命脉。因此,当伊朗国会扬言封锁荷莫兹海峡时,中国外交部反而公开呼吁各方为局势降温,以免影响全球经济。


兰德公司(RAND)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白明(Jude Blanchette)认为,面对中东快速变化的复杂局势,北京“既缺乏外交能力,也缺乏风险胃纳”去介入。因此,尽管伊朗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也是抗衡美国上海合作组织(SCO)成员,但北京的盘算远比单纯的结盟复杂。

纽约智库“苏凡中心”(The Soufan Center)的分析报告总结,这场冲突揭示了北京对其伙伴的支持,受到一系列复杂利益的限制,包括避免得罪主要经济伙伴与避免升高与西方的紧张关系。说到底,中国想要的是廉价的伊朗石油和“和平缔造者”的媒体头条,却希望由华盛顿去承担所有硬实力的风险。




(示意图)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延伸阅读

    _RELATED_NEWS_MORE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Security Code *: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