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 特朗普的醉翁之意:美战略重心正向西半球倾斜?
美国以“打击贩毒集团”为名,在南加勒比海频繁发动军事行动。截至10月13日,美军已在委内瑞拉近海实施至少四次打击,造成21人死亡。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在该地区部署了包括八艘军舰、一艘核潜艇在内的海上力量,以及约6500名海军人员与陆战队员。此外,美军还出动了P-8反潜巡逻机与MQ-9“死神”无人机,并在波多黎各部署了十架F-35隐身战斗机,以强化区域制空能力。
面对美方行动,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指责美国以“禁毒”为名实施军事干涉,意图推动政权更迭。他随即宣布全国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加强沿海以及哥伦比亚与委内瑞拉边境的军事部署,启动名为“独立200计划”的全国性防御机制,同时委政府在国际场合多次提出抗议,呼吁联合国等国际行为体介入调停,以维护地区和平。
美国在南加勒比海如此规模的军事部署,远非打击零星海上运毒活动所需。这一态势折射出美国对委内瑞拉乃至整个拉美地区政策的深刻转变,背后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专题)第二任期对拉美战略的重新定位,显示出其战略重心正重新向西半球倾斜。
别有用心的“毒品战争”
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便将以打击贩毒为核心的有组织犯罪列为施政重点。2020年,美军在南方司令部指挥下,在加勒比与拉美地区展开大规模缉毒行动,并持续至2021年。在其第二任期中,特朗普延续并强化了这一路线,将军事手段作为威慑与干预拉美事务的主要工具之一。例如,他就职首日即将委内瑞拉的“阿拉瓜火车”(编注:诞生于委内瑞拉的犯罪集团,因位于该国阿拉瓜州的一所监狱而得名)与多个墨西哥贩毒集团列为外国恐怖组织,随后不断扩大名单范围,涵盖厄瓜多尔、海地等多个国家的犯罪团伙。此举在法律层面模糊了打击犯罪与反恐之间的界限,为对主权国家进行制裁、冻结资产乃至动用武力提供了依据。
美国随后又因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未能履行其在国际禁毒协定下的义务,将这三国列入制裁名单。其中,对委内瑞拉的措辞最为严厉,称马杜罗为贩毒组织的“首领”,并悬赏5000万美元将其“绳之以法”。这种将外国领导人直接与毒品犯罪挂钩的做法,为美国进一步干预该国事务提供了所谓“合法性”借口。
然而,委内瑞拉是否确为美国毒品问题的主要来源国?
从事实层面来看,并非如此。尽管特朗普政府及其政策团队长期指控委内瑞拉的“阿拉瓜火车”是导致美国部分城市暴力和毒品泛滥的根源,但这一论断缺乏充分的实证依据。根据联合国《2025年世界毒品报告》,委内瑞拉既不是主要毒品生产国,也并非关键的跨境贩运通道。美国智库InSight Crime的研究亦指出,“阿拉瓜火车”并未在区域性可卡因贩运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机构还揭示出,美国政府内部曾存在通过操纵智库数据、重复统计与夸大叙事来构建“毒品威胁”叙事的倾向,其目的在于为华盛顿对委采取强硬政策制造合法性。
进一步而言,拉丁美洲可卡因的主要来源国实际上是哥伦比亚、玻利维亚与秘鲁,而非委内瑞拉。超过80%的毒品经由东太平洋及与美国关系密切的中美洲国家流向北美和欧洲。美国缉毒局(DEA)2017年的报告亦显示,仅不到10%的可卡因经由委内瑞拉流入美国。在该机构2024年的《国家毒品威胁评估》中,委内瑞拉的“太阳贩运集团”及“阿拉瓜火车”甚至未被提及。
更为关键的是,美国国内药物过量死亡的主要元凶并非可卡因,而是阿片类药物芬太尼。而这些芬太尼绝大部分源自墨西哥,并经由美墨边境流入美国,与委内瑞拉无直接关联。特朗普政府却有意将可卡因与芬太尼的议题混为一谈,借助“泛安全化”框架将毒品问题政治化与地缘化,从而为介入委内瑞拉事务、扶持反对派力量并推动政权更迭提供政策借口。
“新门罗主义”再度出山
与奥巴马时期“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外交承诺流于空谈不同,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拉美战略明显地回归强势干预的逻辑。无论是其第一任期提出的“美洲增长倡议”,还是拜登政府时期的“美洲经济繁荣伙伴关系”,都已逐渐淡出了华盛顿的战略焦点。而在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后,美国对拉美的关注程度已超越以往任何一届政府。据多家媒体报道,特朗普政府即将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将打破近年来的惯例,不再将中国视为首要竞争对手,而是将焦点重新放在“本土安全”与“来自西半球内部的威胁”上。这一战略取向,既表明了美国的半球收缩战略逐步形成,也标志着“门罗主义”的再度回潮。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发表《门罗宣言》,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这一口号,“门罗主义”自此成为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核心理念。尽管奥巴马曾宣布“门罗主义的终结”,但特朗普在其首次任期便公开宣称“门罗主义强势回归”,并以“美国优先”与孤立主义相结合的方式,重新定义了美国对拉政策的干预逻辑。拜登上台后虽少直接使用这一概念,但其“价值观外交”在实质上仍延续了“门罗主义”的精神内核。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2025年9月以来,面对美方行动,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指责美国以“禁毒”为名实施军事干涉,意图推动政权更迭。他随即宣布全国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加强沿海以及哥伦比亚与委内瑞拉边境的军事部署,启动名为“独立200计划”的全国性防御机制,同时委政府在国际场合多次提出抗议,呼吁联合国等国际行为体介入调停,以维护地区和平。
美国在南加勒比海如此规模的军事部署,远非打击零星海上运毒活动所需。这一态势折射出美国对委内瑞拉乃至整个拉美地区政策的深刻转变,背后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专题)第二任期对拉美战略的重新定位,显示出其战略重心正重新向西半球倾斜。
别有用心的“毒品战争”
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便将以打击贩毒为核心的有组织犯罪列为施政重点。2020年,美军在南方司令部指挥下,在加勒比与拉美地区展开大规模缉毒行动,并持续至2021年。在其第二任期中,特朗普延续并强化了这一路线,将军事手段作为威慑与干预拉美事务的主要工具之一。例如,他就职首日即将委内瑞拉的“阿拉瓜火车”(编注:诞生于委内瑞拉的犯罪集团,因位于该国阿拉瓜州的一所监狱而得名)与多个墨西哥贩毒集团列为外国恐怖组织,随后不断扩大名单范围,涵盖厄瓜多尔、海地等多个国家的犯罪团伙。此举在法律层面模糊了打击犯罪与反恐之间的界限,为对主权国家进行制裁、冻结资产乃至动用武力提供了依据。
美国随后又因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未能履行其在国际禁毒协定下的义务,将这三国列入制裁名单。其中,对委内瑞拉的措辞最为严厉,称马杜罗为贩毒组织的“首领”,并悬赏5000万美元将其“绳之以法”。这种将外国领导人直接与毒品犯罪挂钩的做法,为美国进一步干预该国事务提供了所谓“合法性”借口。
然而,委内瑞拉是否确为美国毒品问题的主要来源国?
从事实层面来看,并非如此。尽管特朗普政府及其政策团队长期指控委内瑞拉的“阿拉瓜火车”是导致美国部分城市暴力和毒品泛滥的根源,但这一论断缺乏充分的实证依据。根据联合国《2025年世界毒品报告》,委内瑞拉既不是主要毒品生产国,也并非关键的跨境贩运通道。美国智库InSight Crime的研究亦指出,“阿拉瓜火车”并未在区域性可卡因贩运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机构还揭示出,美国政府内部曾存在通过操纵智库数据、重复统计与夸大叙事来构建“毒品威胁”叙事的倾向,其目的在于为华盛顿对委采取强硬政策制造合法性。
进一步而言,拉丁美洲可卡因的主要来源国实际上是哥伦比亚、玻利维亚与秘鲁,而非委内瑞拉。超过80%的毒品经由东太平洋及与美国关系密切的中美洲国家流向北美和欧洲。美国缉毒局(DEA)2017年的报告亦显示,仅不到10%的可卡因经由委内瑞拉流入美国。在该机构2024年的《国家毒品威胁评估》中,委内瑞拉的“太阳贩运集团”及“阿拉瓜火车”甚至未被提及。
更为关键的是,美国国内药物过量死亡的主要元凶并非可卡因,而是阿片类药物芬太尼。而这些芬太尼绝大部分源自墨西哥,并经由美墨边境流入美国,与委内瑞拉无直接关联。特朗普政府却有意将可卡因与芬太尼的议题混为一谈,借助“泛安全化”框架将毒品问题政治化与地缘化,从而为介入委内瑞拉事务、扶持反对派力量并推动政权更迭提供政策借口。
“新门罗主义”再度出山
与奥巴马时期“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外交承诺流于空谈不同,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拉美战略明显地回归强势干预的逻辑。无论是其第一任期提出的“美洲增长倡议”,还是拜登政府时期的“美洲经济繁荣伙伴关系”,都已逐渐淡出了华盛顿的战略焦点。而在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后,美国对拉美的关注程度已超越以往任何一届政府。据多家媒体报道,特朗普政府即将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将打破近年来的惯例,不再将中国视为首要竞争对手,而是将焦点重新放在“本土安全”与“来自西半球内部的威胁”上。这一战略取向,既表明了美国的半球收缩战略逐步形成,也标志着“门罗主义”的再度回潮。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发表《门罗宣言》,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这一口号,“门罗主义”自此成为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核心理念。尽管奥巴马曾宣布“门罗主义的终结”,但特朗普在其首次任期便公开宣称“门罗主义强势回归”,并以“美国优先”与孤立主义相结合的方式,重新定义了美国对拉政策的干预逻辑。拜登上台后虽少直接使用这一概念,但其“价值观外交”在实质上仍延续了“门罗主义”的精神内核。


分享: |
注: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