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是"下一个AI"?分析:入场时机至关重要

量子计算虽展现巨大潜力,并受政府关注推动概念股上涨,但行业仍处早期阶段。量子比特规模不足、错误率高及技术路线未定等瓶颈制约其商业化,可扩展性突破预计还需5-10年。尽管分析师预测2030年市场规模可达42.5亿美元,目前投资者仍面临技术路径不确定性和较长回报周期的风险。当前核心问题并非量子计算“是否值得投资”,而是“何时投资”。
量子计算正成为投资者关注的新焦点,但这一新兴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仍面临重大挑战。尽管最近取得了技术突破,且有消息称美国政府考虑入股相关企业,但业内人士警告称,在量子计算真正成熟之前,投资者面临的风险远大于潜在回报。
谷歌近期宣布其量子芯片在特定计算中的速度是普通计算机的13000倍,这一突破展示了量子计算的潜力。此前媒体报道,特朗普政府正考虑收购IonQ和D-Wave Quantum等公司的股份,尽管政府对此否认,这些消息仍推动量子计算概念股大幅上涨。过去一年,D-Wave Quantum飙升1811%。

然而,这一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目前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在大多数应用场景中仍无法超越传统计算机,主要瓶颈在于电子“大脑”规模不够大,无法可靠地修复计算错误。美国银行分析师Wamsi Mohan指出,可扩展性是未来五年至十年的关键问题。
技术瓶颈尚需时日突破
当前量子计算机性能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量子比特(qubit)数量不足且错误率高。与传统计算机使用只能是0或1的比特不同,量子计算机则利用所谓的量子比特的量子力学特性,使之可以同时具有0和1的两种状态。这使得能够同时处理更多可能性,从而解决传统计算机需要近乎无限期时间才能完成的问题。
但构建大规模且无错误的量子计算机难度极大。众多量子组件需要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才能发挥作用,设备通常体积庞大且计算机精密。IBM在量子计算领域深耕约十年,生产出了一些最强大的量子计算机,但其最先进的系统也只有156个量子位。
分析师表示,量子计算机需要更多数量级的量子比特才能解决许多普通计算机无法处理的问题。IBM今年发布的路线图显示,计划到2033年达到2000个量子比特。谷歌目前拥有一款105个量子比特的芯片,目标是达到1000个量子比特,但时间表尚不清楚。
技术路线之争胜负未分
谁将赢得量子计算的扩展竞赛远未明朗。IBM和谷歌投入大量资金,亚马逊和微软等科技集团也纷纷入局。规模较小的上市量子计算公司也可能突围占领市场。此外,PsiQuantum这样的初创企业也将在澳大利亚和芝加哥建设大规模量子计算机,该公司于9月在芝加哥破土动工。
量子计算产业仍处于早期阶段,甚至连哪种基本技术路径最具可扩展性都尚未明确。一些公司如IBM和谷歌使用冷却至绝对接近零度的材料,IonQ等公司使用被悬浮悬浮并在空间中的带电粒子,PsiQuantum则利用光的量子特性。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