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黃仁勳手撕"AI泡沫"論!他的顯卡賣到全斷貨 | 溫哥華財稅中心


黃仁勳手撕"AI泡沫"論!他的顯卡賣到全斷貨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AI的計算需求正在逼迫硬件開始向“物理極限”靠攏。

這是一條CPU時代從未走過的路徑。

英偉達現階段可以說是“綁架”了美國股市、美國經濟,甚至全球經濟,乃至全球敘事。


甚至有外媒直接指出:美國現在就是一個Nvidia-state。



所以,黃仁勳說他“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樣”是發自內心的。

黃仁勳已經給全世界規劃好了未來三年的道路,讓我們再回頭看看GTC大會上他給出的這張GPU路線圖。



未來三年,英偉達已經不滿足於繼續賣“鏟子”,它想賣更貴的東西。

在Hopper時代(H100),客戶買的是芯片;

到了Blackwell時代(B200/GB200),客戶買的是機架;


而到了未來的Rubin時代,客戶大概率要買整個數據中心集群。

2028年的,費曼時代呢?

英偉達正在極速推進“計算單元”的宏觀化,正如黃仁勳在采訪中所說的,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計算范式轉移。


Blackwell和Rubin的斷貨,意味著未來18到36個月的全球AI算力產能已經被“鎖死”了。

對於微軟、Meta、Google這些超大規模雲廠商來說,這不是想不想買的問題,而是一場無法退出的“囚徒困境”:

誰敢停下來,誰就會在下一代模型的Scaling Law(擴展定律)競賽中掉隊。

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性能通脹”。

觀察英偉達的路線圖,你會發現一種令競爭對手絕望的節奏感:一年一迭代。



2024-2025年是Blackwell的主場,2026-2027年Rubin就要登場,2028年還有更強大的Feynman。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