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 人民幣在未來30年還會快速貶值嗎

我們經常聽說一句話,說是三十年前的萬元戶,如果沒有妥善投資,到現在基本上被通脹洗劫得差不多了,所以呢,如果手裡有點錢,不想在三十年後變廢紙,就得投資。
還有類似什麼“窮人用時間賺錢,富人錢生錢”之類的說法,搞得不少人覺得真正的安全感,來自先使勁賺錢,然後再把這些錢投資一個好的理財產品,然後剩下的日子就躺著吃收益。
不得不說,這個說法非常有感染力,因為確實符合中國人切身經歷,於是很多人就大大咧咧把自己好不容易攢下的錢拿去投資,准備後半輩子樸實無華地躺著賺錢,最後賠了個底掉,又回去上班了。
其實仔細想想也覺得正常,你沒看過任何一本高數,你肯定解不了微積分。你前半輩子都在幹別的,晚年突然改行去投資,你說能投出個啥來?更何況賺錢這事比微積分難的多。
整體來講,“三十年前萬元戶導致現在的某些人返貧”這事,蘊藏了兩個問題:
1、特殊時期的“非常態”當成了常態。
2、沒有門檻的事,往往門檻最高。
第二點好理解,也是我們生活中最常犯的錯誤,比如投資,開餐飲,賣奶茶等等。都是門檻極低,可是想做起來卻非常非常難,競爭太激烈了,最後誰也賺不到錢。
而且有些人能經得住慘烈的消耗,其他人卻不行。比如有個館子非常火,店長對自己的經驗很滿意,到處說,他的經驗就是薄利多銷,然後三年沒賺到錢,幸虧他爹很有錢支持他一直耗,如今他終於不用啃老了。雪球上有人買了一支眾所周知的坑爹基金,從高位跌掉了一大半,但是他逢低加倉,現在竟然賺到了。但是大部分人是沒這種條件的,只能是中間出局。
比較難搞的是,那些低門檻領域,往往給人一種“我上我也行的錯覺”,但是你一做,就發現太慘了,利潤薄,競爭的人多,真正的九死一生。
而且大家往往很容易陷入兩個極端,一開始覺得投資很容易,然後自己一頓操作,然後賠了一大半。於是覺得這東西太復雜了,不如交給專業人士,然後被他們一頓折騰,弄不好本金都沒了。
這不是我胡說,之前就有過這種事,有那種新富的,把錢交給金融機構打理,每年8%左右的收益率,持續了一些年,覺得已經適應了這種躺著賺錢的生活,然後機構跟他說錢沒了。
原來金融機構並沒有魔法,他們只是把客戶的錢借給了當時最賺錢的房地產公司。以前這些公司還債能力非常穩定,所以每年借每年還,直到前兩年突然成批倒閉,包括恒某大這種。幾年前誰能想得到這貨華麗的皮下竟然徹底腐爛了。他們欠的那兩萬億裡,很多就是這類私募和信托基金。這些投資都是前期穩定獲利,最後一把虧掉。
所以大家把自己的血汗錢投入一個完全不了解的行業的時候,一定要仔細思考下。
接下來咱們聊聊第一個問題。
為啥我們這些年貨幣增長了這麼多呢?
主要是兩件事。
一是經濟發展太快了,政府必須得不斷提升貨幣的供應,任澤平說是,過 1998—2017年M2增長了16倍。經濟發展需要更多貨幣這事是正常的,不然就會通縮,這是貴金屬時代的通病。
而且我們知道,市場上的錢絕大部分並不是印錢印出來的,而是借出來的。比如大家總喜歡說的“房地產是蓄水池”,其實稍微有點常識就知道房地產是真正的貨幣放大器。
比如我特別窮,只有父母給的一套老房子,然後有一天,有人跑來說是要買,他手裡有100萬,然後從銀行借了200萬,把我的房子買走了,我手上就多了300萬。那兩百萬,就是房地產給“放大”出來的。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