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掃黃] 上半年GDP增速僅1.5%,“世界工廠”東莞怎麼了?
過去四十多年,東莞電子、玩具、鞋業、家具等產業蓬勃發展,已經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之一。
“全球每四台智能手機就有一台是東莞制造”“世界上每5台電腦就有一台是在東莞制造”“每5件羊毛衫就有一件是在東莞生產”……這樣的數字足以讓東莞引以為傲,但如同硬幣的兩面,給東莞帶來滄桑巨變和增長奇跡的同時,“世界工廠”帽子下面,也潛伏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這種不確定性,在疫情暴發後開始集中顯現。2020年上半年東莞GDP為4361.28億元,同比下降1.7%。這一年,東莞的出口下降了4.4%,全年GDP增速只有1.1%。這也將東莞躋身“萬億俱樂部城市”的時間,往後推遲了一年。
在專家看來,國內外多重因素影響背後,東莞產業發展自身也存在著結構性問題。
丁力用“外源經濟”——指東莞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於外部——來形容東莞的經濟發展模式。他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東莞經濟的高速增長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基本上資金、技術、設備、訂單都是從境外來,所以就產生了嚴重的外部依賴性。
在他看來,創新能力不強,成本抬升過快,是東莞產業發展的現實困境。他說,東莞加工貿易主要是依靠低成本,包括土地、人力資源、水費電費等,“這些成本現在大幅提升,尤其是高房價、高地價帶來了整個社會成本的快速增加。”
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區域三室副主任李曉琳看來,東莞正面臨著再一次轉型升級的挑戰。
她說,“電子信息產業對東莞經濟發揮了重要的支柱作用。當前,全球消費電子處於下行周期,內外需求均呈現疲軟態勢,東莞電子信息業受到較大沖擊。”
此外,全球經濟下行,外需不振,作為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城市,全球外貿萎靡直接影響東莞制造業。
在丁力看來,東莞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需要當地政府主動作為。他認為,無論是土地價格,還是創新引導,都需要政府在宏觀上進行必要的調控與指導。
如何破局?
事實上,東莞也正在尋求破解之道。
從2012年開始,東莞就陸續推出一系列轉型的重大措施。東莞曾連續5年拿出50億元支持企業發展,這些資金主要用在產業轉型、中小企業貸款、企業貼息、設立創業基金等方面。
近年來,東莞正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東莞市現代產業體系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20-2035年)》,明確了未來15年的產業發展目標、實施方式和保障措施。
彭澎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東莞發展新興產業應該優先發展有一定基礎、配套較成熟的產業。“作為電子產業大市,信息產業放在首位,相關的新材料、裝備制造也容易形成上下游關聯。”
東莞經濟總量中,制造業貢獻占比過半。
就在7月25日,廣東省省長王偉中到東莞調研並主持召開座談會,提出東莞要舉全市之力穩住工業基本盤,堅持穩存量、拓增量、挖潛量並舉,精准發力做強做優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著力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在彭澎看來,東莞的產業鏈供應鏈配套比較齊全,但是核心技術大多受制於人,產業鏈供應鏈需要“強鏈補鏈”。同時,要更多與深圳、廣州產業融合,抱團發展,逐漸形成穩定互補的產業鏈供應鏈。
此外,他還提到,應按照“雙循環”思路,不斷拓展新興市場,大力拓展內需市場。
丁力認為,東莞的傳統產業具有深厚的產業基礎和發展優勢,在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的時候,要充分考慮產業技術儲備、創新能力、人才數量、企業生態等發展要素,同時還要“喜新不厭舊”,這也能為已有產業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在座談會上,王偉中還要求當地黨委政府圍繞重點企業“一企一策”加強服務,推動惠企政策直達快享、見到實效,強化服務支撐和要素保障,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改造、產線升級和產品更新迭代。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