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入职28家公司 “骗薪神话”的崩塌 | 温哥华财税中心


[理财新闻] 入职28家公司 “骗薪神话”的崩塌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骗薪者徐玲玲,一个职场“海王”。

最高纪录时,一个月内,她同时入职28家公司,和丈夫的月薪超过60万元。夫妻俩只花了三年,用骗来的钱在上海宝山买了别墅。

她的一天如此度过:


6点起床化妆,7点出门。白天,游走于上海各大写字楼,到不同金融公司打卡签到,或参加新的面试。晚上,穿梭于酒会交际应酬。奔碌的一天往往结束于凌晨,有时半夜3点才到家。

三年里,徐玲玲和丈夫入职过300多家公司。被警方抓捕时,她还在杭州面试

我是在一则新闻里看到这些信息的。生活中,年轻人都在讨论工作如何痛苦,内卷、失业、“狗屎工作”,这是当下人们对打工的普遍感受。

——然而徐玲玲,在下沉的金融圈如此腾挪,一路风生水起,她是怎么做到的?



我来到上海,找到了破获这起案子的上海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我一度以为,这只是一个猎奇的个案,是像电影《猫鼠游戏》那样的高智商犯罪。随着采访深入,这起骗局的辐射范围越发壮大,我相继见到听闻过此案的律师,受骗公司的老板,还被拉进一个有40个受害成员的“反职业混底薪联盟”群。

虽然最终没有见到囹圄之中的徐玲玲本人,一部完整的上海滩金融圈行骗实录,逐渐丰满起来。可是,除了匪夷所思的犯罪手法和受害公司的荒唐遭遇,好像总有一个更大的东西包裹着这一切。

直到我在上海的最后一次采访。那是在陆家嘴金融中心的一座高档写字楼里,距离黄浦江只有1公里。江风一吹,都是金钱流逝的声音。

就像有人形容,在华尔街,贪婪可以算是一种义务,而问题出在那些制造贪婪的激励机制上。这句话挪用在此,也不为过。


我可以帮你融到一个亿

一些面过徐玲玲的人还记得,她个头不高,打扮普通,人倒是十分健谈。

陆凡是上海一家影视公司的老板,和徐玲玲第一次会面是在2022年3月。当时他公司的新电影项目需要融资,急招12位销售,希望他们能找来客源、拉来投资,并且不用打卡坐班。徐玲玲是应聘者之一。

如今回忆,陆凡会形容徐玲玲“油嘴滑舌”。但在当时,无论谈吐表现,还是业务能力,面试官们都认为她非常适合。陆凡问起工作计划,她对答如流,细致地描述了如何制定客户的资产配置方案。


在徐玲玲面试的另一家公司,一位基金经理对她的印象是,“非常有底气”——当公司要求一个月做出500万的销售成绩,徐玲玲主动加码:500万太少,我要签3000万。

一年多以后,徐玲玲出现在法治节目《东方110》上,已经是在看守所里了。她扎着短马尾,面部糊着马赛克,侧对镜头重演如何在面试中反客为主。她自如地吐着“台词”:

马云是怎么实现自我价值的?宁可当鸡头,不可当凤尾。我是要跟你共同创业的,没有我,你的格局就那么小。”

为完成对老板们的理论激励,她会抛出杀手锏:

“5万、10万你融到什么时候去,我可以帮你融到一个亿。”

一位招聘者坦言:“招销售嘛,文凭和谈吐什么都不是最重要的,无非就是你能给公司带来利润。”

凭借能为公司带来巨额利润的底气,在那个影视业被疫情重击、资金流潺如游丝的早春三月,徐玲玲顺利进入了陆凡的公司。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