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入職28家公司 “騙薪神話”的崩塌 | 溫哥華財稅中心


[理財新聞] 入職28家公司 “騙薪神話”的崩塌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同批招進來的還有其他9名銷售,簡歷上商業銀行、信托、資本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從業經驗起步,行頭打扮一副“背景”過硬的樣子:

有人開著100萬起步的保時捷卡宴來面試




也有自稱從英國留學歸來的女面試者,穿著正裝,一身的LV和Gucci;

還有一個著西裝的中年男人,留小分頭,自稱家裡是做生意的。陸凡看他派頭十足,挺像個有資源的“富二代”。

有背景、自帶資源,這大概是身為銷售最大的職場美德。後來浦東經偵支隊四大隊副大隊長董裕平向我介紹,這些騙薪者慣用的一招是,提前准備一份所謂的“高淨值客戶名單”,面試時向公司老板們“亮劍”。

這樣的名單通常異常詳細,包括客戶的名字、身份證號碼、聯系方式,甚至還有“家裡有房子幾套、存款多少”。言下之意:我手握“高淨值大魚”,就看你要不要一起賺錢了。

老板們只能驚鴻一瞥,很難有當場核實的機會,一番宏願卻被似有若無地撩撥起來。

於是陸凡把這批看起來不錯的銷售招了進來,試用期底薪8000元,轉正後15000元。對方主動提出先不用交社保,“他們說試用期萬一過不了,轉進轉出很麻煩,對自己的征信也不好”。背調也做得很粗放,“學歷很多是大專或者三本,我們也懶得去查”。

“我當時想反正招人也不多,先試用一個月,我們看一下到底是人是鬼。”陸凡回憶道。

後來真相還是讓他打了寒顫:這批招來的12個銷售裡,11個都是“鬼”。


破綻浮出

去年12月,上海浦東警方接到報案,一家金融公司稱遇到了騙子,說發現有試用期將滿的員工,同時也在其他公司上班。

那是徐玲玲的“同行”,一個叫洪凱的求職者,31歲。他同樣能說會道,有著某大銀行工作的光鮮履歷,手握不少人脈資源,多是上市公司的“董監高”,也應聘的銷售崗。

後來,洪凱同樣在《東方110》上披露了他的面試秘笈:“我一下子能夠講十幾個產品,從一級講到二級,怎麼從A輪到B輪,到pre-IPO上市,我都能講清楚。行家一張嘴,就知道有沒有。”


幾乎每位受訪對象都會承認,這些人稱得上是“面試高手”。一位受訪者更是沒好氣地說,他們應該開個培訓班,給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傳授面試經驗。

很快,洪凱帶著另外8個銷售人員以團隊形式入職。洪凱的底薪3萬,外加20%的銷售提成。公司對他很是倚重,直接將一個2000萬的融資項目交給他的團隊負責。

平日裡,他們9人不用坐班,只參加例會,其余時間都在外面“跑客戶”——至少工作日志是這麼寫的,“今天見了10個客戶”“客戶有多少資金”“資金什麼時候到位”。蒙在鼓裡的老板總覺得那叫“希望”,一種讓人心甘情願等一等的美麗東西。

“其實並沒什麼很復雜的作案手法。”經偵支隊四大隊民警黃迪誠對我說,這些銷售表面上在“跑客戶”,實則去了下一任公司面試,還能順手拍張照片給現任公司說,“你看,我在走訪這家公司”。

又等了一個多月,洪凱們進一步夯實希望,帶回來20多位“客戶”。喜迎客戶大駕,公司辦了一場隆重的產品推介會。老板注意到,那天客戶們十分捧場,將會場的果盤、瓜子大把塞進口袋。

陸凡的公司也有過類似經歷。

雖然剛招來徐玲玲們就碰上疫情,工資白發了3個月,但去年6月8日復工後,12位銷售相繼帶投資“客戶”上門了。客戶年齡在30-60歲之間,有男有女,大多一口流利的上海話。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