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新闻] 入职28家公司 “骗薪神话”的崩塌
——这一切,指向某种完美犯罪模型的浮现。
经侦支队四大队民警黄迪诚告诉我,上海警方目前发现最早的骗薪案例发生在2013年前后。嫌疑人的太太学过设计,包揽了假证制作。他流窜于上海各区,“闷声发大财”。
直到2018年左右,“职业骗薪”初具规模。随着金融行业不够景气,他们又转移到了互联网乃至实体行业,“侵蚀的速度非常快”。
他们甚至发展出一整条“产业链”,在上游伪造银行流水、简历证书等入职材料,在下游有大把“群众演员”,扮演高净值客户出席,全方位把戏做足。
到今年,被捕的嫌疑人也将骗薪自诩为“行业”了。像徐玲玲这种“经验丰富”“能力强”的,还发展了下线。上线负责分享面试经验,提供机会,伪造材料;下线“假装工作”,再回馈工资的20%-50%给上线。
行业进一步繁衍细分。就连最下游的群演,也有不同的角色和定价。接背调电话的,5块钱一通;参加产品推介会的,站台费四五十块;出席洽谈合同的,一百块不等。群演大多是五六十岁的退休人士,“赚点菜钱”。

截至目前,包括徐玲玲夫妇和洪凯在内,上海警方一共抓捕了超过161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额超过1.3亿元。有经营者向警方诉苦,不单是亏损了二三十万工资,还耽误了产品的销售时机,错失窗口期。
与之对应的,是超乎想象的离奇案情:
一家公司招聘,欲招80个销售,实招80个骗子——相比之下,遇见11/12骗子的陆凡,算不上损失惨重。
还有一个骗薪者,先让女朋友应聘某公司HR,入职后,再把他和同伙招进去。
陆凡进了一个有40人的沪上受骗公司群,听说群里的“榜一大哥”被骗了半年多,损失一两百万。
还有的公司已经倒闭了。它们的身影,彻底消失在萧瑟寒冬里。
金融难民
至此,我像是跟着办案的侦探走出了迷宫。可总有一块模糊不清:
这些犯罪嫌疑人,他们到底是谁?
陆凡接触过的“徐玲玲团伙”里,有两三个年轻人貌似底层出身,学历有限,像是经过培训的工具人。还有一些人,的确有学识和金融工作经验,看起来和正常从业者没什么不同。陆凡不知道他们究竟哪一步走错了。
直到警方来调查,上海某私募合伙人施孝春才得知一个离职员工的确是骗子。他记得那人“履历很棒”“专业度很高”“形象很憨厚”。面试时穿了西装三件套,皮鞋锃光瓦亮,“一看就是外资银行待过的”。
施孝春现在仍然认为,那个骗子应该曾是一个正常的金融从业者,“不是一开始就想着去诈骗的那种”。
在锒铛入狱之前,骗薪者曾和陆凡有过一场集体的“内心告白”。
那是陆凡拿到“行业黑名单”查清一切后,他决定摊牌。
那天,长桌上,每个座位前放了一份打印好的资料,是陆凡从别家公司获取的证据——劳动合同、会议纪要、工作日志,码得整整齐齐。
面对证据,一个“很会面试”的“男同事”吓哭了。徐玲玲面如死灰,但看不透她心底在想些什么。


分享: |
注: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