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融更名 前总裁曾被传有100个情人
这一年,他已经47岁,长期从事监管工作的他,非常清楚AMC当时的困境——不良资产处置的任务已经完结,下一步该怎么走?
2011年,赖小民曾经接受凤凰网专访,他说得很直白:“第一,不良资产处置政策性业务没了,断奶了,何去何从,往哪儿走?陷入迷茫之中,困难之中。第二,经营压力非常大,盈利能力非常弱。”
赖小民说:要“以利润论英雄”。他还说:“我过去都在银监会、人民银行,几万块钱,十来万(工资)我都要拿的,现在到这里(华融资产),企业呢,收入方面比过去好多了,高多了,所以我说我很满足了。”
但他并没有真的满足,华融资产和赖小民自己,也由此走上了不归路。

位于北京金融街核心位置的中国华融总部,这里距离(原)银监会一街之隔。来源:视觉中国
四大AMC在金融市场上的巨大能量,来自央企的信用背书,来自其能够跨越经济周期的巨大体量(很多民营企业就倒在经济周期上),来自“便宜”的资金成本(无论是银行授信还是自行发债),来自上一轮金融行业整体的“狂飙突进”。
但最基础的能量,来自牌照。
2005年前后,财政部开始逐步允许四大AMC进行商业化探索——但商业化业务要自负盈亏。无论是考虑到“为国化债”的需要,还是公司生存,叠加当时的金融监管环境和处置不良金融机构的“便利”,四大AMC开始掌握不良资产处置之外的金融牌照。
例如2023年刚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信达证券,成立于2007年。牌照和起步团队,就来自2004年信达资产托管出险券商汉唐证券和辽宁证券。华融证券同样成立于2007年,前身是华融资产托管的“德隆系”问题券商德恒证券、恒信证券。
掌握更多的金融牌照,就能参与更多的金融业务。赖小民接任总裁时,华融资产已经拥有华融证券、华融信托、华融金融租赁牌照。
赖小民上任后,无疑又加速了这一进程:
2009年,重组珠海市横琴信东房产实业开发公司,设立地产公司华融置业。2010年,重组湖南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市商业银行和邵阳市信用社,成立华融湘江银行;同年,完成对海南星海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的重组,并设立华融期货;与重庆地方融资平台合资设立私募基金公司华融渝富。
2011年,华融资产开始启动股份制改革。
第二年“中国华融”正式挂牌成立,这代表着角色的转变——从政策性金融机构,正式成为市场化金融主体。2013年,华融国际在香港成立,成为中国华融境外发债募资、投资的主体。华融国际先后在2015年、2016年买下两只港股壳股,更名为华融金控、华融投资,前者持有香港金融1、4、6、9号牌照,后者主要从事股权投资。
到2015年在港交所上市时,中国华融也不再只依靠“辛苦”的不良资产处置,成长为手握众多金融牌照的巨大“影子银行”。
本质上,中国华融这时候已经成为金融市场上最有分量的角色:“金主”——这也是众人磨破赖小民门槛的原因所在,当然,他们不能空手而来。
正如赖小民后来忏悔:“金融行业天天跟钱打交道,而且接触的老板都是动不动几个亿、几十个亿、上百亿的,给你点钱对他来说小菜一碟,自己来说,觉得我支持他这么大,都是帮他发展起来了,我自己也是觉得很正常的了。”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