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中产死于不动产 这时代的悲凉缩影 | 温哥华财税中心


中产死于不动产 这时代的悲凉缩影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一部中国经济史,注定会记住2023。

2023,将成为中国楼市的大祭之年。

在全球超级动荡之下,在灰色大周期明确袭来之后,今年的人民币资产价格一片血雨腥风——最为血腥残酷的,不是股市,而是楼市(或推而广之的不动产)。


从1994年房改至今,在长达近30年的周期中,中国房价曾经三次整体跌幅高达15%-20%,一是2008年,二是2014年,三是今年。

前两次(2008年和2014年)整体15%-20%的跌幅,在货币政策和购房政策的支撑之下,基本上一年至多一年半就能回补甚至超过此前的整体跌幅,在此后若干年看,那两次其实都是绝佳的捞金抄底区间。

但是,今年呢?

今年整体高达15%-20%的跌幅,会不会又是一次绝佳的捞金抄底洼地呢?

绝无可能!

今年将成中国楼市的超级拐点。



过去30年,中国楼市整体是震荡向上的;未来5-8年,中国楼市整体大概率应该是震荡向下的。

在货币政策罕见宽松之当下,在楼市政策对购房者无比友好之当下,我为什么还做出如此悲观的判断?


关于这个,最早去年我就做过具体分享,这是因为中国楼市的定价逻辑变了,而且是彻底变了。

• 过去若干年,我们的楼市定价模型,一直遵循成长股逻辑。

所谓的成长股逻辑,就是即便静态收益率再低(楼市静态收益率,则指年租金回报率),但是,基于城市化加速带来的大中城市预期人口增量,市场一直在给予楼市超高估值。

当然,除了这一核心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因素,比如,过去若干年地方政府绝佳的一级土地市场操盘能力(饥饿式营销),比如,城市要素资源的人为割裂(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医疗资源差距)。


另外,从人文视角而言,东亚和极少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国民,在经济发展的一定区间内,几乎都无法超越“土地和房屋情结”,比如,30多年前的日本,过去10多年的中国,还有当下的越南等。

• 现在的楼市定价模型,已经从成长股逻辑急速转变为价值股逻辑。

所谓的价值股逻辑,就是将持有收益作为核心考量标准,市场不再看预期的催化剂了。

因为,预期的催化剂,现在已经几乎不存在了——之于人口增量而言,现在,一是城市化已经进入尾声(这里面当然存在一个所谓的存量博弈命题,今天不展开讲,今天只讲整体),二是老年化和少子化的加速到来,未来的接盘侠变少了。

之于居民杠杆率而言,现在,我们的居民杠杆率已经高达63%,这已经达到30多年前日本资产大溃败前期的水平——也就是说,之于绝大多数居民而言,再想买房,也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楼市定价模型彻底改变之后,未来的房价,整体将通过持续的震荡向下,最终将楼市的持有收益率(年租金回报)到达2%-2.5%的区间。

逻辑一旦变化,一切皆变化,且趋势难以阻挡。

所以,我们现在预判房价的中期走势(以5年为区间),大家至少应该以2%的年持有收益率,去测算你手里的房子,到底还有多大的水分,到底还有多大的震荡蒸发空间。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