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中產死於不動產 這時代的悲涼縮影 | 溫哥華財稅中心


中產死於不動產 這時代的悲涼縮影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一部中國經濟史,注定會記住2023。

2023,將成為中國樓市的大祭之年。

在全球超級動蕩之下,在灰色大周期明確襲來之後,今年的人民幣資產價格一片血雨腥風——最為血腥殘酷的,不是股市,而是樓市(或推而廣之的不動產)。


從1994年房改至今,在長達近30年的周期中,中國房價曾經三次整體跌幅高達15%-20%,一是2008年,二是2014年,三是今年。

前兩次(2008年和2014年)整體15%-20%的跌幅,在貨幣政策和購房政策的支撐之下,基本上一年至多一年半就能回補甚至超過此前的整體跌幅,在此後若幹年看,那兩次其實都是絕佳的撈金抄底區間。

但是,今年呢?

今年整體高達15%-20%的跌幅,會不會又是一次絕佳的撈金抄底窪地呢?

絕無可能!

今年將成中國樓市的超級拐點。



過去30年,中國樓市整體是震蕩向上的;未來5-8年,中國樓市整體大概率應該是震蕩向下的。

在貨幣政策罕見寬松之當下,在樓市政策對購房者無比友好之當下,我為什麼還做出如此悲觀的判斷?


關於這個,最早去年我就做過具體分享,這是因為中國樓市的定價邏輯變了,而且是徹底變了。

• 過去若幹年,我們的樓市定價模型,一直遵循成長股邏輯。

所謂的成長股邏輯,就是即便靜態收益率再低(樓市靜態收益率,則指年租金回報率),但是,基於城市化加速帶來的大中城市預期人口增量,市場一直在給予樓市超高估值。

當然,除了這一核心因素之外,還有其他因素,比如,過去若幹年地方政府絕佳的一級土地市場操盤能力(饑餓式營銷),比如,城市要素資源的人為割裂(大城市與中小城市、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教育、醫療資源差距)。


另外,從人文視角而言,東亞和極少部分東南亞國家的國民,在經濟發展的一定區間內,幾乎都無法超越“土地和房屋情結”,比如,30多年前的日本,過去10多年的中國,還有當下的越南等。

• 現在的樓市定價模型,已經從成長股邏輯急速轉變為價值股邏輯。

所謂的價值股邏輯,就是將持有收益作為核心考量標准,市場不再看預期的催化劑了。

因為,預期的催化劑,現在已經幾乎不存在了——之於人口增量而言,現在,一是城市化已經進入尾聲(這裡面當然存在一個所謂的存量博弈命題,今天不展開講,今天只講整體),二是老年化和少子化的加速到來,未來的接盤俠變少了。

之於居民杠杆率而言,現在,我們的居民杠杆率已經高達63%,這已經達到30多年前日本資產大潰敗前期的水平——也就是說,之於絕大多數居民而言,再想買房,也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樓市定價模型徹底改變之後,未來的房價,整體將通過持續的震蕩向下,最終將樓市的持有收益率(年租金回報)到達2%-2.5%的區間。

邏輯一旦變化,一切皆變化,且趨勢難以阻擋。

所以,我們現在預判房價的中期走勢(以5年為區間),大家至少應該以2%的年持有收益率,去測算你手裡的房子,到底還有多大的水分,到底還有多大的震蕩蒸發空間。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