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房地产] 华人被骂傻蛋 抢Offer只会抬高价
大温楼市从春节开始到3月底带来的是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11组中国买家在“小年夜”争相出价,目标是抢一间温市桑那斯区的豪宅,最后有人以800万元左右成交,比挂牌价高出200万元,而且全部不要求条件。。。。。
而在高贵林市的一间以50多万元求售的独立屋共计收到了40个买家出价,最后也是以出价最高的买家成交。。。。
难道竞价加价买房已经成为大温独立屋买卖的常态的节奏嘛。。。
一例又一例的华人推高加拿大房价的血淋淋例证只能前仆后继的证明华人向来有抢购的风气吧。。。。
虽然有有经纪透露,加元汇率之低似乎让中国买家更敢于加价,一次加价50万元已不少见。
但是有另外的本地地产经纪称﹐一些华人买家在参与Offer战之前不先好好了解物业所属社区﹐在争夺过程中一味粗暴的出高价﹐最后以极之不合理的价钱胜出﹐结果是本身白花多了大笔金钱﹐而且也推高了区内的屋价。

华人买家不做功课 乱出高价白付钱
地产经纪Shivji列举士嘉堡Malvern区近期的一些交易资料﹐力证有华人买家在一次Offer战中以不靠谱的超叫价逾10万元出价夺得一间镇屋﹐创新了整个区内历来镇屋成交纪录﹐连在该区打滚多年的地产经纪听到有关消息之后,也不敢相信。
根据Shivji提供过去3个月区内一些镇屋交易的纪录﹐售价均在36万元或以下﹐而且低于叫价的为多。
Shivji表示﹐其后区内再有一间镇屋放盘﹐由于有新装修﹐所以叫价高至379,000元﹐这时出现了一名华人买家﹐最后在Offer战中胜出﹐所出的价钱﹐竟然高至480,000元﹐比叫价高出了101,000元。
据他表示﹐这名华人买家也取消了全部的条件﹐不需要验屋﹐而且支付现金。
在Offer战中决定出这么极之不合理的价钱﹐当中应会涉及很多的理由﹐其中可能是买家以塬居地的屋价来作比较﹐认为还算便宜﹐不是大问题﹐所以就志在必得。
不过﹐根据这名资深的地产经纪﹐这是不恰当的比较﹐如果买家事先了解地区情况﹐便可以避免白白多付大笔金钱﹐而且今次的成交价﹐也应会有推高屋价的效应﹐因为接着的卖家在决定叫价时﹐自然会参考这个成交价。
新软件增Offer战透明度
经纪赞好 公平竞争 减省麻烦

一个名为DealDocket的软件已经开发﹐可供翻查争Offer过程﹐因此有助提高透明度。
一套供房产交易选用的软件已经开发完成﹐据介绍能够为地产业带来改革﹐令到争Offer的过程更加透明﹐因为可以让各有关方面事后查阅﹐以能弄清楚在争出价过程之中是否存在不公平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争Offer逐渐流行﹐整个过程以至结果的公平性引来质疑的情况也随之增加﹐其中较为多人谈论的一种可能性是卖方经纪虚报Offer﹐以图令到唯一的买家一再把出价调高。
地产经纪Luk便曾有过觉得不公平的经历。她说﹕有些时候代表客人去买屋﹐根本不知卖方实际上有几张Offer。
她也不排除业内存在着虚报Offer来抬高买家出价的做法。不过﹐她觉得自己末曾亲身经历过这类不公平手法。
处处陷阱!45%加人首次购房时曾犯错
邻居常抱怨买房后悔的肠青,说是当初轻信国语经纪人妙口生花。。。。但是你自己又做了多少功课呢?
该项由“安省地产议会”(Real Estate Council of Ontario (RECO)) 作出的民调显示,21%受访买家感到当时应看更多物业才作决定;有15%买家后悔当时无聘用住宅检查员;9%业主感到当时应花更多时间寻找合适的地产经纪才决定聘用;有14%买家后悔当时无深入了解所签的合约。
买房这样一件普通百姓居家大事,怎么可以轻率说YES & NO?
RECO指有最多买?卖家不清楚的地产手续包括:

(1)52%受访者误以为买卖家与经纪的工作合约条件是划一的,但其实有很多是由买卖家与经纪商量决定的,例如聘用经纪的时期等。
(2)43%买卖家承认他们其实不明白合约中某些部分内容的。
(3)36%业主误以为当签约之后,买卖家双方都有一段能取消合约的冷却期。
(4)26%误以为与某名地产经纪签工作合约后,可到另1间地产公司聘用另1名经纪。
(5)58%不知道1名地产经纪可同时代表买家及卖家。
(6)42%知道于买卖家双方签署同意“多重代表”(multiple representation)后,1名地产经纪可同时代表买家及卖家。
(7)55%买家误以为若签署有“有条件offer”(conditional offer)后,但最终未成功时,买家可自动取回订金。但其实订金是由地产经纪做信托,要买卖家都同意下才能交还,否则要通过诉讼,由法庭下令才能归还。
有地产经纪表示,他也同意有不少华人买家对上述规则并不清楚。
他又指出华人买家较常犯的错误,包括买楼花者不知道有“新屋保证计划”(Tarion),很多时付了多至20%的首期后,不立即去银行寻找按揭,一些等到收楼时才知无法获按揭,要被迫转售。
他续称,另1项是购买二手公寓大厦单位时,买家花了150元向管理公司申请获得该公寓的status certificate资料文件后,有交给律师看该物业的财政状况,查看管理费会否突然愠升。但买家自己未有细看文件内容,引致例如其后才知道该大厦不准养猫狗,因而被迫放弃心爱的宠物。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已经有 26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加西网综合)话说11组中国买家在“小年夜”争相出价,目标是抢一间温市桑那斯区的豪宅,最后有人以800万元左右成交,比挂牌价高出200万元,而且全部不要求条件。。。。。
而在高贵林市的一间以50多万元求售的独立屋共计收到了40个买家出价,最后也是以出价最高的买家成交。。。。
难道竞价加价买房已经成为大温独立屋买卖的常态的节奏嘛。。。
一例又一例的华人推高加拿大房价的血淋淋例证只能前仆后继的证明华人向来有抢购的风气吧。。。。
虽然有有经纪透露,加元汇率之低似乎让中国买家更敢于加价,一次加价50万元已不少见。
但是有另外的本地地产经纪称﹐一些华人买家在参与Offer战之前不先好好了解物业所属社区﹐在争夺过程中一味粗暴的出高价﹐最后以极之不合理的价钱胜出﹐结果是本身白花多了大笔金钱﹐而且也推高了区内的屋价。

华人买家不做功课 乱出高价白付钱
地产经纪Shivji列举士嘉堡Malvern区近期的一些交易资料﹐力证有华人买家在一次Offer战中以不靠谱的超叫价逾10万元出价夺得一间镇屋﹐创新了整个区内历来镇屋成交纪录﹐连在该区打滚多年的地产经纪听到有关消息之后,也不敢相信。
根据Shivji提供过去3个月区内一些镇屋交易的纪录﹐售价均在36万元或以下﹐而且低于叫价的为多。
Shivji表示﹐其后区内再有一间镇屋放盘﹐由于有新装修﹐所以叫价高至379,000元﹐这时出现了一名华人买家﹐最后在Offer战中胜出﹐所出的价钱﹐竟然高至480,000元﹐比叫价高出了101,000元。
据他表示﹐这名华人买家也取消了全部的条件﹐不需要验屋﹐而且支付现金。
在Offer战中决定出这么极之不合理的价钱﹐当中应会涉及很多的理由﹐其中可能是买家以塬居地的屋价来作比较﹐认为还算便宜﹐不是大问题﹐所以就志在必得。
不过﹐根据这名资深的地产经纪﹐这是不恰当的比较﹐如果买家事先了解地区情况﹐便可以避免白白多付大笔金钱﹐而且今次的成交价﹐也应会有推高屋价的效应﹐因为接着的卖家在决定叫价时﹐自然会参考这个成交价。
新软件增Offer战透明度
经纪赞好 公平竞争 减省麻烦

一个名为DealDocket的软件已经开发﹐可供翻查争Offer过程﹐因此有助提高透明度。
一套供房产交易选用的软件已经开发完成﹐据介绍能够为地产业带来改革﹐令到争Offer的过程更加透明﹐因为可以让各有关方面事后查阅﹐以能弄清楚在争出价过程之中是否存在不公平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争Offer逐渐流行﹐整个过程以至结果的公平性引来质疑的情况也随之增加﹐其中较为多人谈论的一种可能性是卖方经纪虚报Offer﹐以图令到唯一的买家一再把出价调高。
地产经纪Luk便曾有过觉得不公平的经历。她说﹕有些时候代表客人去买屋﹐根本不知卖方实际上有几张Offer。
她也不排除业内存在着虚报Offer来抬高买家出价的做法。不过﹐她觉得自己末曾亲身经历过这类不公平手法。
处处陷阱!45%加人首次购房时曾犯错
邻居常抱怨买房后悔的肠青,说是当初轻信国语经纪人妙口生花。。。。但是你自己又做了多少功课呢?
该项由“安省地产议会”(Real Estate Council of Ontario (RECO)) 作出的民调显示,21%受访买家感到当时应看更多物业才作决定;有15%买家后悔当时无聘用住宅检查员;9%业主感到当时应花更多时间寻找合适的地产经纪才决定聘用;有14%买家后悔当时无深入了解所签的合约。
买房这样一件普通百姓居家大事,怎么可以轻率说YES & NO?
RECO指有最多买?卖家不清楚的地产手续包括:

(1)52%受访者误以为买卖家与经纪的工作合约条件是划一的,但其实有很多是由买卖家与经纪商量决定的,例如聘用经纪的时期等。
(2)43%买卖家承认他们其实不明白合约中某些部分内容的。
(3)36%业主误以为当签约之后,买卖家双方都有一段能取消合约的冷却期。
(4)26%误以为与某名地产经纪签工作合约后,可到另1间地产公司聘用另1名经纪。
(5)58%不知道1名地产经纪可同时代表买家及卖家。
(6)42%知道于买卖家双方签署同意“多重代表”(multiple representation)后,1名地产经纪可同时代表买家及卖家。
(7)55%买家误以为若签署有“有条件offer”(conditional offer)后,但最终未成功时,买家可自动取回订金。但其实订金是由地产经纪做信托,要买卖家都同意下才能交还,否则要通过诉讼,由法庭下令才能归还。
有地产经纪表示,他也同意有不少华人买家对上述规则并不清楚。
他又指出华人买家较常犯的错误,包括买楼花者不知道有“新屋保证计划”(Tarion),很多时付了多至20%的首期后,不立即去银行寻找按揭,一些等到收楼时才知无法获按揭,要被迫转售。
他续称,另1项是购买二手公寓大厦单位时,买家花了150元向管理公司申请获得该公寓的status certificate资料文件后,有交给律师看该物业的财政状况,查看管理费会否突然愠升。但买家自己未有细看文件内容,引致例如其后才知道该大厦不准养猫狗,因而被迫放弃心爱的宠物。


分享: |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