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這件"天下第一難"的事,上海這麼做...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最終,所有居民在16天之內就全部簽約同意了。


一個兼顧到多方利益的項目方案,需要很多時間打磨。東鄲小區的項目方案修改了近10次;彭一小區的項目方案來來回回修改過20多次,修改重點主要聚焦在房型和面積上;鳳南一村的項目方案第一稿在2021年底公布,因疫情擱置後,方案又在第一稿的基礎上經過20多次的修改。內江大板房項目方案的調整中,僅抽戶方案的修改就有20多次,整個方案從論證到確定歷時將近一年。

重建房屋,重建生活


須炳榮是彭浦新村幾乎無人不曉的人物。

每到征求居民意見的階段,須炳榮和彭浦新村街道的工作人員必須了解每戶房屋信息、家庭成員、社會關系、鄰裡關系,甚至性格脾氣,以便展開後續工作。對於有上千戶居民的老舊小區,這件事極其耗費時間。彭五小區改造時,須炳榮每天在各個居民樓裡跑上跑下把腿跑壞了,爬樓梯必須要拄拐。

很多居民已經不住在這裡,電話號碼也換了,千方百計才能找到人,“要動用各種手段,鄰裡的、居委會的、工作單位的,實在不行還要通過他的戶口找其他家人的電話,再找到他”。為了找人,須炳榮去過養老院、公安局,也曾坐著派出所的警車去監獄找已被關押的居民。

在舊改辦工作以來,黃一奇和同事也完成了一些在她看來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鳳南一村有一位十多年來獨自住在松江養老院的漸凍症老人,居委會和街道的工作人員每個星期要去拜訪他兩三次,但他總是不同意簽約。一次閒聊中,工作人員發現,老人在鳳南一村其實有很多老鄰居,他對於鳳南一村的印象仍是童年時住在這裡的回憶。於是工作人員拍攝了一個從小區門口一路走到老人家裡的視頻,還拍攝了他的老鄰居。老人看到視頻後淚流滿面,“你看這個人,別看他現在身體好,當年是我背著他上下學,現在我躺在這裡,他身體這麼好”。最後老人讓工作人員握著自己肌無力的手,在協議上簽了字。

回憶並不總是溫情的。在老房生活幾十年,許多居民已經習慣了鄰裡之間的緊張關系,常常是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


梁玉霞家和另外兩戶人家合用廚衛,中午一點就要開始排隊洗澡。她已經不記得和自己合用廚衛的鄰居換了多少家,各種職業都有,環衛工人、收廢品的、賣菜的,常常住幾個月就搬走,“很多人因為是租的房子,廚房和衛生間用完從來不弄幹淨”。

每戶人家在廚房裡都有一盞自家的燈,進了廚房,哪怕別家已經開了燈,也要打開自家的燈,“不然別人說,我家的燈,你憑什麼用”。


小區拆除重建後,須炳榮發現,大家的生活有了距離,也有了久違的和平。

韓秀華認為自己是幸運的。1965年,作為上海市造紙機械廠的先進工人,韓秀華和丈夫一起住進彭三小區。盡管房間只有17.8平方米,他們仍然感覺很歡喜。幾十年後,他們和房屋一起變老了,漸漸地不再出門。

2019年底,韓秀華住進了重建後的新房,住進來的第二天就是丈夫95歲的生日,他們請了許多親戚朋友到家裡吃飯。新房有了獨立的廚衛,還能坐電梯上下樓,“以前想都不敢想”。住進來後,丈夫總是開心地趴在窗台上往外看。

韓秀華說,很慶幸,丈夫去世前曾在新房住過9個月零4天。現在,韓秀華一個人住在這裡,每天也總去窗台邊坐著,等待92歲生日的來臨。

(文中王楠楠為化名)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4567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