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年輕的教授為何選擇自殺那些"對賭"失敗的青椒們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最近,華僑大學老師孕期被解聘,很多網友留言,說懷孕時間怎麼這麼巧,為什麼不計劃好。這些都讓我反復自我責備,有時候,我覺得我應該被同情,或者應該推遲一下(考核)。但我又會覺得,這是我自己選擇的,我看到很多女性科研工作者,做得好的,要麼沒有家庭羈絆,要麼父母和愛人全身心支持,但現在這個困境好像是我自己造成的,我沒有辦法抱怨誰。像我領導說的,生孩子是你個人的問題,單位能怎麼辦?”


“很長一段時間,我上班要正常面對同事,面對學生,回家正常面對小孩,每天只有往返家和學校的路上,宣泄一下,即使這樣,也要想著哭一下就好,因為我要小心開車,視線不能模糊。”

對於這些“對賭失敗”的科研人員來說,旁人總會輕描淡寫地說,可以去工業界,或者去其他學校。一位打算離職的高校教師告訴《知識分子》,在專業方向固定的情況下,尋找到完全匹配的課題組和高校並不輕松,如果換方向或賽道,勢必需要再花時間。而一些地方院校間又有所謂隱形門檻,“不挖兄弟院校牆角”,一些老師如果期待繼續發展,必須離開當地。


事實上,對於這些科研人員來說,一段彎路意味著他們要付出極大的“試錯成本”。制度化壓力下,他們的時間表必須嚴絲合縫,無法松懈。他們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裡,申請基金、競逐更高職稱,這些都與科研經費、學術資源、聲望直接掛鉤。一關失利,他們就會在後續的項目和計劃申請中陷入劣勢,一步慢步步慢,陷入“馬太效應”的怪圈,有人就此永遠滑落。

“我換了賽道,如果想拼傑青只剩3年,”常寧跟我說,“再過幾年工作都不好找了。”

解釋權在學校

從簽下聘任合同的那一刻開始,青年教師便步入這個系統性的大網,松緊由人不由己。看似契約自由的背後,實則是無處可逃。

簡塵是曾一名985高校文學院的教師,她在2022年被學校的中期考核淘汰出局。讓她不滿的是“中期考核形式並沒有在合同中明確規定”。

考核結束一周後,她得知自己拿到了教育部的項目,她以項目和即將出版的著作為籌碼詢問是否可以留下來,答案是否定,理由是“不符合程序”,但這些成果離該校副教授的要求已不遠。當年上會考核的6位文科教師,一半未通過。第二年,該校又舉行了一次中期考核,友院的一位老師沒有通過,學校趁機提出不解聘而轉做博後的方案。


高校除了在入職前簽一份合同,有時則會在入職後要求簽署另一份補充協議,其中會設置更高的考核要求,如果青椒們拒絕,高校則會拿出第一份合同上面清楚地寫著服務期離職的懲罰措施,要求賠償違約金。礙於可見的懲罰,這樣的套路屢試不爽。

合同是套在青椒脖頸間的圈繩,充斥著曖昧不清的模糊地帶,而解釋權往往歸於人事部門,亦或是某位上任領導的臨時起意。

一位在某雙非高校任職的老師告訴《知識分子》,在他的合同中,對於他的考核要求是明確具體的,但對於高校應該給予怎樣的支持,只是簡單提及“提供資金、場地、人員支持”,當自己組建課題組需要工作人員時,又遇到諸多限制。


“人事處告訴我,要招聘博士,但薪資只能給到四五千,這按當地薪資水平招不到人。我只能降低標准,招本科生,招碩士生,從頭培養。在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進行培訓後,工作人員掌握了技術,要求漲薪,我覺得也很合理,但被學院拒絕,也不支持給他們正式編制。他們就流失了,我又沒有工作人員了”。

按照常寧和學校的協議,入職後,學校需要提供500萬的科研啟動經費。但一直到離開,學校都沒有兌現之前承諾的科研經費。

一位2015年入職、工作8年多的浙江省屬高校講師曾在社交平台中分享自己離職的經過。人事部門希望其簽署一份補充協議,但她對協議中諸如會不會解聘、要不要賠錢等含混地方要求人事處做出具體解釋,對方回應依舊模糊不清。學期結束後人事處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立馬簽署,不簽則以考核不達標為由解聘。

該講師最終也沒有簽署協議,而是接受不合格結局,用錢贖身。在離職過程中,她曾問人事處工作人員,為什麼不寫清楚?對方的回復是“很多上會了才能決定,領導一直在換,換了一個領導就是另一套說法”。

多位研究人員告訴《知識分子》,考核過不過在學校一念之間。如果這一屆老師大多沒有完成指標,學校出於人員接續的考慮,會提出“延期考核”;如果這屆領導比較仁慈,三個省部級課題可以頂一個國課題,但可能下屆領導又說不行;橫向項目替代也是一種方法,不過金額門檻也在水漲船高,“前幾年50萬能抵,後來變成100萬能抵”。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50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67 秒